放眼神州,高铁里程、高速公路里程均稳居全球首位,多座跨海大桥、全球最高桥梁等世纪工程横空出世,超大规模航空港、海港拔地而起,这是“基建狂魔”。其背后,无数科研机构、高校、科研团队的不懈攻坚,也是交通运输工程及相关学科、专业所培养的庞大人才团队。
目前,国内开设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相关专业的院校共有150所,这其中,有交通运输类强校引领学科发展,有一流理工大学在本学科沉淀了显著优势,也有一些行业特色院校实力不俗。
具体来看:在“双一流”工程中,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连海事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大、长安大学等六所院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入选了“世界一流学科”建设名单;
北京交通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中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长安大学等六校的交通运输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大连海事大学的交通信息工程及控制位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东南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获评A+,北京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同济大学为A-,而大连海事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南大学和长安大学为B+。
![]()
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强校
由此可见,以交通运输工程为特色的西南交通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大连海事大学、长安大学、
工科综合实力突出的东南大学、中南大学、同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都可以作为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的实力代表院校。
这些院校,各有所长,实力都很强大。下面就来细细剖析它们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究竟有哪些特色与优势。
西南交通大学
· 学科建设:学科评估A+;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双一流”
· 特色领域:城市轨道、智慧交通
· 综合实力指数:☆☆☆☆☆☆☆
西南交大是原“交通大学”的源流之一,肇始于1896年成立的“北洋铁路官学堂”,是中国第一所工程教育高等学府,也是国内交通工程、土木工程、矿冶工程等学科高等教育的发祥地。经过100多年的发展,西南交大在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沉淀了显著的优势,学科实力在国内无出其右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多次在全国学科评估中位居第一。
学校名家荟萃,聚集了包括机车车辆专家沈志云、铁道电气化自动化专家钱清泉、铁道工程动力学专家翟婉明、交通隧道工程专家何川等两院院士在内的多位交通运输行业的领军人物。
在这些专家的引领下,西南交大建成了轨道交通运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桥梁智能与绿色建造全国重点实验室、极端环境岩土和隧道工程智能建养全国重点实验室、陆地交通地质灾害防治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轨道交通电气化与自动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国家级平台,成为交通运输工程领域攻坚克难的利器。
此外,学校还有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国家铁路局创新平台等,并依托交通运输工程学科筹建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
![]()
东南大学
· 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评估A+
· 特色领域:道路桥梁、智能交通
· 综合实力指数:☆☆☆☆☆☆☆
东南大学办学底蕴深厚,始建于1902年的三江师范学堂,早期以文理学科为主,后来才增设工科专业,在原中央大学时期的工学院土木工程系就设置了路工组。2000年,原东南大学合并了(铁道部)原南京铁道医学院、(交通部)原南京交通高等专科学校,交通运输工程成为学校的强势学科。
东南聚集了国内一批交通工程领域的名师大家,组建了著名的道路、桥梁及交通工程专家黄卫院士领衔的教师团队,以及国内第一位交通工程学科博士王炜教授、联网交通应用专家冉斌教授等。
多年来,东南引领智能交通建设,建成了一系列重大科研平台,拥有包括新型道路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国家道路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南大学分中心、现代交通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以及教育部智能运输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省部级平台。
此外,东南作为国内老牌建筑学强校、“建筑老八校”之一,其在土木工程、建筑学等领域的强大科研力量,也能为学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提供强大支持。
![]()
北京交通大学
· 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评估A-
· 特色领域:轨道交通控制、智慧高铁系统
· 综合实力指数:☆☆☆☆☆☆
北交同样是原“交通大学”的源流之一,办校历史可以追溯到1896年的“铁路管理传习所”,堪称近代铁路管理教育的发祥地,是国内第一所专门培养管理人才的高等学校。经过百余年的积淀,北交在铁道运输、城市轨道交通、高速铁路运营管理、民航运输等领域形成了显著的优势。
北交入选“双一流”的学科为系统科学,虽然不是“交通运输工程”,但其系统科学最重要的应用场景便是在轨道交通领域。学校的系统科学学院,也是在原交通运输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和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基础研究室的基础上组建而成,交通领域实力之强,由此也可见一斑。
北交创建了多个交通工程领域的先进科研平台,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自主运行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运行控制系统国家工程研究中心、智慧高铁系统前沿科学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协同创新中心、国家轨道交通安全评估研究中心等,以及轨道交通控制与安全国际合作联合中心、轨道车辆运用工程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等,综合科研实力在国内遥遥领先。
![]()
同济大学
· 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学科评估A-
· 特色领域:高速磁浮交通装备、智能车路协同系统
· 综合实力指数:☆☆☆☆☆☆
同济早在1914年的土木科就开设了道路、铁路相关交通类课程,在建国之后,经过合并多所高校的土建类专业,曾一度成为国内土木建筑领域规模最大、学科最全的工科大学。2000年,同济又合并了上海铁道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实力大幅提升。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同济曾为国家的交通运输领域贡献了诸多重大成果,培养了许多优秀的精英之才。国内第一个“地面交通工具风洞中心”、第一个交通工程研究室、第一部城市道路设计规范、第一条高速磁浮交通综合试验线等创举,都诞生于同济。
直到今天,同济依然是国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实力最强的院校之一,尤其是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及智慧运营、高速磁浮交通装备、智能车路协同系统等领域有突出优势。
云集了大批行业大咖,包括大跨度桥梁抗风研究的开拓者和我国风工程学科的主要学术带头人项海帆院士、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梁文灏院士,以及多位土木工程、结构力学等领域的领军人物,建成了国家道路交通安全管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交通运输部重交通道路耐久与安全协同创新平台等十余个重大科研平台。
![]()
中南大学
· 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评估B+
· 特色领域:机车车辆、轨道工程机械
· 综合实力指数:☆☆☆☆☆☆
中南大学由原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与中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而成,继承了原长沙铁道学院的交通运输、机车车辆工程、轨道工程机械等相关优势学科专业和高速列车研究中心等优势资源,因此在轨道交通领域有显著优势。
如今的中南,拥有自主设计、全世界规模最大、国内唯一“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及撞击模拟实验装置”,创建了重载快捷大功率电力机车全国重点实验室、轨道交通列车安全保障技术国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轨道交通安全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等国家级重大科研平台,以及轨道交通安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智慧交通湖南省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省部级平台,科研实力雄厚。
迄今为止,中南已经为国家输送万余名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完成了我国第一列高速列车在内已运营的各型流线型列车气动外形设计、第一列耐冲击吸能列车耐撞性设计,研建国际唯一青藏铁路大风监测预警指挥系统、600~800km/h磁浮列车气动特性动模实验系统、国际第一套轨道车辆实车撞击试验/瞬时测力系统等颇具影响力的重大科研成果。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学科建设:入选“双一流”、学科评估A-
· 特色领域:车路一体智能交通、航空运载工具
· 综合实力指数:☆☆☆☆☆
北航是国内最早开展交通运输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单位之一,除了在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领域领域有突出优势之外,在交通领域的实力也是不遑多让。学校创办了国内第一个航空运载工具运用专业,也是首批获得交通运输工程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在交通基础设施智能化、智能网联载运工具及运用、交通数据智能与系统控制等领域有突出优势。
北航坚持空地一体、智能交通的发展路线,建立了以王云鹏院士为引领的强大科研、教学团队。在这些专家学者的领导下,北航创建了车路一体智能交通全国重点实验室、综合交通大数据应用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智能交通技术与系统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特种车辆无人运输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等前沿平台,近12年获国家科技奖励7项。
![]()
大连海事大学
· 学科建设: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评估B+
· 特色领域:智能港口、深海装备、海底工程
· 综合实力指数:☆☆☆☆☆
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为培养更多海事领域的专业人才,由原上海航务学院、东北航海学院、福建航海专科学校等合并成立大连海运学院,在当时在新中国唯一的高等航海学府,1994年才更名为大连海事大学。
学校曾在1960年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成立70多年来,为国家航运事业发展输送大批人才,被誉为“航海家的摇篮”。今天的大连海大是交通运输部直属高校,船舶与海洋工程学科实力突出,在交通领域的实力也是不遑多让,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实力雄厚。
大连海大创建了辽宁海洋运输绿色与安全技术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平台,以及航海动态仿真和控制交通行业重点实验室、船机修造工程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无人船舶系统及设备关键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在新一代海上通信、无人船、船舶污染防控、海底工程等领域实力突出。
![]()
长安大学
· 学科建设:国家重点学科、入选“双一流”、学科评估B+
· 特色领域:公路交通建设
· 综合实力指数:☆☆☆☆☆
2000年,原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成为长安大学,因此,学校的交通运输、土建相关学科领域实力强劲,尤其是在公路基础设施智能感知技术、绿色智慧公路等领域极具优势,被誉为公路交通人才培养的“黄埔军校”。
长大创建了道路基础设施数字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生态安全屏障区交通网设施管控及循环修复技术交通运输行业重点实验室、陕西省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数字化工程研究中心等十余个省部级以上专业化学科平台与科研机构,先后攻克了特殊地区公路建设成套科学技术难题,研发了黄土滑坡及大型崩塌临灾预警系统,解决了地铁建设中的地裂缝风险防治问题,推动了我国公路交通科技进步和事业发展。
![]()
《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成人民满意、保障有力、世界前列的交通强国。如今,我们的基础设施规模质量、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智能化与绿色化水平均居世界前列,其中离不开以这些院校为代表的高校、机构的付出。
当然,除了这些院校之外,国内还有很多高校的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实力都很强,包括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院校,以及原铁道部直属的华东交通大学、兰州交通大学等,这些院校无不是国内交通运输工程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力量。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