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专业群建设的理论内涵
专业群并非不同专业的机械性简单叠加,而是由若干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层次分明的专业或专业方向所构成的系统整体。伴随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正经历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的范式变革,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关键在于实现专业间的协同效应,以产教融合为逻辑主线,实现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效率最大化。
1.从经济集群到教育生态的概念重构
专业群(Program Cluster)概念源自经济学领域的产业集群理论,具体可追溯至迈克尔·波特(Michael Porter)提出的“产业集群”(IndustrialCluster)理论,该理论阐释了地理邻近的关联企业通过协同合作以形成竞争优势。在职业教育领域,其内涵经历了理论移植至实践应用的创新性转化,即从单纯的术语借用发展为“围绕产业链或职业岗位群,由若干关联专业构成的有机集合”。这种转化并非简单的概念套用,而是基于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进行的创新性重构,具体表现在将产业上下游的“物质链”转变为人才培育的“能力链”,将企业间的“价值网络”演进为专业间的“课程网络”。在此过程中,传统学科体系固化的知识边界被有效突破,以职业岗位群中真实需求的动态映射为基础,构建了学校专业与市场产业的协同进化机制。
2.以产教融合为核心导向的组群逻辑
一是探索产业链对接,形成产教融合协同布局。高职专业群建设需深度融入区域产业集群发展脉络,通过教育链与产业链的有机衔接,构建覆盖全产业环节的人才培养体系。以长三角电子信息产业带为例,专业群设置需紧密围绕“芯片设计—制造工艺—应用开发”的产业闭环,系统分析各环节的技术特征与岗位需求。通过建立专业课程与产业技术标准的动态对接机制,使人才培养既能满足基础性技术岗位需求,又能适应产业链延伸带来的新兴领域。二是突破单一学科边界,重构跨学科知识路径。面对技术迭代加速带来的复合型人才需求,专业群建设需突破单一学科边界,探索多领域知识的创造性重组。以智能医疗装备领域为例,其专业群构建可整合医学诊断原理、工程设备开发、人工智能算法等学科知识,既保留医学系统性的基础理论,又强化操作性的工程实践,同时嵌入数字智能技术,顺应了医疗设备数字化、网络化的发展趋势。三是依托岗位群需求,建立能力导向课程设计机制。以跨境电商专业群为例,可依托岗位群需求,将岗位能力拆解为“语言基础模块+商务核心模块+技术拓展模块”的课程体系,既通过基础模块筑牢职业通用能力,又依托拓展模块培育技术迁移能力,最终与产业需求形成动态匹配。
3.打造复合技能型人才培育体系的功能定位
一方面,构建产教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系统。以“精技术、懂管理、能创新”为培养导向,各专业群通过模块化课程体系重构传统培养模式,以突破单一技能训练局限;同时,在真实项目案例中植入创新思维训练,如组织学生课程参与方案设计比赛,使学生既能运用现代数字智能工具,又具备现场问题诊断与工艺优化能力,真正实现从操作工向技术管理者的跃升。另一方面,搭建起技术研发与产业应用的转化桥梁。通过校际协同、校企共建的创新联合体,教师通过创新联合体,带领学生团队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可落地的解决方案,既加速了技术成果产业化进程,又使教学过程始终与产业技术前沿同步。
4.响应产业变革的动态适应机制
一是构建敏捷响应机制。高职专业群建设需建立与产业脉搏同频共振的响应机制。随着工业4.0推进和区域产业布局调整,传统专业群的“静态适配”已难以满足需求,院校应搭建“产业动态追踪平台”,形成多维数据融合的“需求预警机制”,使专业群既能规避滞后性风险,又能为区域经济输送“即插即用”型技术人才。二是重组知识模块,打造柔性培养体系。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支撑专业群动态适应的核心载体。突破传统教材的固有框架,将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前沿领域拆解为可独立组合的微能力模块,当行业出现如ChatGPT、DeepSeek类AI工具时,能快速启动内容替换机制。三是深化校企协同,形成生态闭环系统。院校可通过“技术工坊”“企业学院”等载体,将生产线技术难题转化为教学项目,使课程更新直接对接真实生产场景。此外,建立“双导师流动站”制度,让企业技术骨干深度参与课程标准制定,使教师团队能同步掌握产业一线的新工艺、新规范。通过“教学—生产—研发”的闭环流动,既保障了专业群与产业技术发展的“零时差”对接,又为企业储备了熟悉最新技术生态的应用型人才,真正实现教育链与产业链的共生共荣。
二、高职专业群建设的实践路径
在“新双高计划”建设实施背景下,依托全新调整优化后的专业目录体系,高职专业群建设需要突破单一组群逻辑,在满足市场发展需求的前提下,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对接,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输送高技能人才。
1.以产业需求为引领,驱动专业群与产业链深度融合
(1)深化产教融合实践,打造协同育人新生态
一是推行“企业群—专业群”结对共建。联合产业链头部企业及配套中小企业组建“产教联合体”,共同制定符合产业前沿的标准与课程,比如电商专业群联合平台与物流企业开发“直播—仓储—配送”全链路课程。二是实施“项目化课程改造计划”。系统转化企业真实生产任务为教学案例库,全面实行“理论教师+企业导师”双负责制,确保教学内容源于生产一线。三是建立校企资源“共享—反哺”长效循环。通过共建实体化产业学院、技术研发中心等平台,企业获得定制化人才输送、技术攻关支持;专业群教师深度参与企业技改,实现知识技能迭代更新。
(2)打破内部资源壁垒,激活专业群协同效能
一是构建“专业群带头人负责制”。赋予带头人跨院系统筹师资、设备、空间的权限,破除行政分割现状,如组建数字媒体专业群时,整合计算机、艺术、营销师资成立混编团队。二是打造“底层共享+模块定制”柔性课程体系。专业群内设置跨专业通识能力课程,形成底层共享,并针对产业链细分环节开发灵活组合的选修模块包,如新能源汽车专业群嵌入电池管理、智能驾驶模块课程。三是搭建群内数字化资源共享平台。运用虚拟仿真、在线课程库等工具,实现优质课程、实训资源的跨专业高效流转与共享。
(3)健全多元评价闭环,精准对接产业用人需求
一是引入第三方机构实施长效跟踪评估。协同行业协会、头部企业和毕业生雇主,通过长期跟踪调查、雇主反馈和专家诊断,对专业群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客观、持续的评价。二是聚焦关键评价维度精准诊断。重点监测群内专业协同效应,比如课程共享、师资协作、跨专业项目;毕业生岗位适应度,比如技能匹配、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毕业生发展潜力,比如晋升速度、创新能力。三是建立反馈闭环驱动持续优化。将评价结果直接应用于修订课程内容以匹配产业前沿,调整教学模式,增加项目化教学,优化资源配置。形成“评价—反馈—改进”闭环,确保人才培养紧密响应产业动态需求。
2.以资源整合为依托,打造专业群内部管理机制
(1)破除僵化管理,构建动态治理体系
一是推动专业群建设从“政策驱动”转向“需求牵引”。以产业链需求、区域经济特色和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依据,建立“产业—职业—专业”协同分析机制,避免简单拼盘式组群;同时,组建跨学科团队定期开展区域产业调研,动态调整专业群内专业构成,确保组群精准对接产业升级需求。
二是创新协作机制,打破院系行政壁垒。建立“专业群理事会”或“跨专业协作委员会”等部门机构,赋予其课程开发、师资调配、实践资源统筹等职能。以项目制为载体推动跨专业教师联合开发模块化课程,共享实训基地,形成“课程共建、资源共享、成果共担”的运行模式。
(2)重构资源配置,共享集约化专业环境
一是建立资源动态管理机制。设立专业群资源池,对实训设备、师资、经费等实行“统一规划、按需调配、优先级响应”管理模式。例如,依据专业群年度建设目标制定资源使用白名单,优先保障核心课程建设与技术创新项目。二是推进权责清单化建设。明确专业群负责人、专业主任、教师等角色在专业群建设中的具体权责边界,配套考核激励制度,要求专业群负责人对群内专业协同成效负责。三是构建数字共享平台。开发专业群资源调度系统,实现设备预约、课程共享、学分互认等功能透明化管理,减少专业群资源重复投入与资源闲置。
(3)完善协同机制,形成共生共享氛围
一是建立跨专业绩效评价体系。将“专业群整体贡献度”纳入教师考核指标,设置“群级教改项目”“跨界教学成果奖”等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参与跨专业教学改革。例如,对参与专业群内共享课程开发的教师在职称评审等项目中给予加分。二是构建多维度协同网络。以技术攻关、社会服务项目为纽带,组建跨专业教师混编团队与企业技术骨干联合工作组,在课题、技能培训等实际工作中强化协作粘性,例如,针对智能制造专业群领域复杂项目,组织机械、电气、信息技术专业教师联合攻关。三是培育专业群共同体文化。通过定期举办群内学术沙龙、教学案例分享会等活动,促进不同专业教师的价值认同与合作默契;支持跨专业创新孵化项目,形成“共建共享共成长”的生态氛围。
3.以动态发展为导向,筑牢专业群持续竞争根基
(1)构建敏捷响应机制,实现专业群动态优化
一是搭建“政校行企”一体化信息共享平台。实时汇聚产业技术升级、产能变动、人才需求等数据,定期发布《产业人才需求白皮书》指引方向。二是建立“监测—预警—迭代—退出”全链条响应机制。基于就业率、对口率、课程时效性、产业契合度等多维数据设置阈值,结合行业专家评估,对滞后专业方向实施预警、改造或有序退出。三是深化“模块化专业群”架构设计。将核心能力拆解为标准化、可拼装的技能模块,依据区域产业新业态,比如AI赋能、绿色制造等,快速重组课程与资源组合,保持教学前瞻性。
(2)凝练特色品牌优势,破解同质化发展困局
一方面,立足区域经济优势,比如制造业集群、文旅资源、港口枢纽等,聚焦具有比较优势的支柱或新兴产业,围绕其价值链关键环节构建“精专型”特色专业群,比如智能制造服务、数字文旅、临港航运物流等。另一方面,实施“品牌化”提升战略。联合行业领军企业共建国家级/省级标杆性资源,比如高水平实训基地、行业认证课程、技能竞赛平台等,并通过主导行业标准制定、承办国际级技能大赛等举措,显著提升专业群社会影响力和辨识度。
(3)创新融合共生模式,激发专业群内生动力
一是升级合作载体功能。以“智慧产业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术创新中心”为支点,深度嵌入企业真实项目流与专家团队,推动“教室变工坊、教师变导师、作业变产品”的实质性场景转换。二是重构双元培养体系。强化“双导师制”与“项目化教学”融合,由企业工程师与院校教师协同设计开发紧贴岗位能力图谱的课程与实训项目。三是构建校企命运共同体。探索技术研发分成、人才定向输送、智力服务置换等多元化利益共享机制,激发企业深度、持续参与的内生动力,保障专业群资源持续更新与生态活力。
来源:高职观察
广东职教桥数据科技有限公司在“新双高计划”建设背景下,积极响应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从学科本位向能力本位转型的范式变革,始终以“数据支持,AI赋能,标准引领,专家指导”为发展战略,融合人工智能、大数据与知识图谱等前沿技术,构建了“大数据基座引擎+信息化平台矩阵”的系统架构,并联动多方政企资源,提供包括:大数据创新平台建设、产业学院规划、专业(群)发展战略咨询、专业(群)教学标准开发、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教学质量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培训、产业发展研究及人才需求大数据分析报告等服务,为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数字化支撑。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