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姓周的律师,前两天去山东出差,想取4万块钱现金急用,就来到了当地建设银行的一家支行,通过柜台表达了自己要取4万块钱。可没想当听到要求后,柜员直接来了一句,我们这一万块钱以上的取款需要说明取款用途,这是东营反诈中心的要求!
![]()
听到这样的解释,周律师想着自己就配合呗,然后说是用于个人消费,但这个解释显然让柜员并不满意,又继续追问你到底用来买什么?结果还没等到周律师说呢,这位柜员直接调出了周律师上个月银行卡的交易记录,随后询问他交易的打款方是谁?你这笔钱用来干什么了?
![]()
这里就必须解释一下了,文章开头为啥称呼为周律师而不是周先生呢?这就和职业有关了。周律师看见直接的交易记录被随意调查,瞬间不开心了,直接询问柜员,未经我的允许你凭什么调取我的这个交易记录?你这是侵犯我的隐私,毕竟银行不是执法机构!
可柜员听到周律师的质问,瞬间也不开心了,说那你就等着反诈中心的民警过来做一个解释吧!
![]()
本着职业素养,周律师硬是在银行等了半个小时,结果民警没等来,等来的却是银行领导。没想到银行领导直接大手一挥,说没关系了,你这钱可以随便取了!
听到这网友都懵了,难道银行领导比民警都厉害?说不调查,就不用调查了?还是这一万块钱的门槛是你们自己设定的?可以随时随地因为领导一句话就改变了?
![]()
实际上从今年八月开始,央行对外就释出了一个信号,5万块钱以上的存款和取款,都不需要再去说明取款来源了,而这家建设银行的做法不就是在跟央行的这个信号背道而驰,对着干吗?
![]()
事后有记者事后采访了这家银行,银行的回答称2万块钱以上的取款,是需要说明取款用途的,这也是反诈中心的规定。可此前明明不是一万元吗?这会儿咋又变成了2万块钱了?难道这个门槛是因人而异的,可以随意变化的吗?为了刨根问底,记者回头又采访了反诈中心,结果这次被反诈中心直接打脸,说这件事情就是银行自己的问题,跟反诈中心没有关系。
![]()
看到这儿相信各位都已经清楚是怎么回事儿了,其实这就是建设银行基层机构,自己层层加码,给自己加戏来为难储户,而且这类的事情不只在银行发生。前一阵有一个新闻,有很多手机运营商的营业厅,在用户想新开卡的时候必须要提供无犯罪证明、交易流水、个人工资流水、在职证明等,这些看似打着反诈的旗号,其实就是在给用户和消费者添堵。
反诈,是国家为了保护我们的钱袋子,但是很多的基层机构,却通过层层加码来为难用户,怎么麻烦怎么来,我想这已经完全违反了反诈的初衷吧?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