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就在今天(11月7日)上午9点56分,速腾聚创(2498.HK)股价定格在33.080港元,公司总市值达到156.31亿港元。
![]()
这份最新的成绩单背后,是一组更令人振奋的数字:2025年上半年总营收7.83亿元,同比增长7.7%;其中第二季度营收4.55亿元,同比猛增24.4%。
![]()
更值得关注的是,机器人业务销量同比激增631.9%,成为公司新的增长引擎。她不在台前闪光,却是中国科技圈最牛“幕后玩家”——朱晓蕊,
这位哈工大女教授,不仅是大疆起飞的关键推手,更在转身之后,用速腾聚创这家新公司让全球巨头直冒冷汗。
最神奇的是,她总能提前十年看准方向,然后默默把事做成。从无人机到激光雷达,从实验室到港交所,这位女教授用实力证明:真正的创新,从来不需要喧嚣。
No.01 从零开始的女教授
![]()
1977年7月,朱晓蕊出生在一个普通家庭。谁也不会想到,这个女孩日后会成为中国科技界的重要推手。
1998年,她从哈尔滨工业大学本科毕业,紧接着在2000年拿下硕士学位。这期间的刻苦学习,为她日后在科技领域的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怀着对知识的渴求,2006年她远赴美国犹他大学攻读博士学位,专攻机械工程和机器人方向。这段海外求学经历,让她见识到了全球最前沿的科技发展趋势。
学成归国后,2007年,朱晓蕊选择回到哈工大深圳研究生院任教,成为当时自动化专业少有的女教授。那时的她,面临一个尴尬局面:自己教的自动化专业,学生毕业后根本找不到对口工作。
“我们那会儿特别无奈。”朱晓蕊后来回忆说,“辛辛苦苦培养的研究生,毕业了只能去卖保险、做销售,这不是浪费人才吗?”
更让她发愁的是,当时的自动化专业确实冷门。企业不愿意投入研发,市场对这类技术认知度低。她清楚地记得,有一次带着学生去企业推荐自动化解决方案,
对方直接回绝:“我们要这个干啥?不如多招几个工人实在。”但朱晓蕊没有气馁。她决定改变这个现状:“既然没有合适的企业,那我们就自己创造机会!”
转机出现在2007年底。那天,同事李泽湘带着一个略显青涩的年轻人来找她。这个小伙子就是汪滔,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生,对无人机有着近乎痴迷的热爱。
“当时汪滔已经在深圳注册了大疆公司,靠自学搞出了四旋翼飞行器的雏形。”朱晓蕊回忆道,“但他对怎么经营公司一窍不通,资金也快见底了。”
见面那天,汪滔带着他的飞行器原型,在办公室里进行了演示。虽然设备还很粗糙,但朱晓蕊从这个年轻人眼中看到了不一样的光。
“最打动我的是他的热情和执着。”朱晓蕊说,“他跟我说,一定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高端无人机。”
经过深思熟虑,朱晓蕊和李泽湘各拿出50万元,凑了100万给汪滔。这笔钱在今天看来或许不算什么,但在当时,几乎是他们的全部积蓄。
“很多人都说我疯了,投给一个毛头小子。”朱晓蕊笑着说,“但我觉得,有些机会值得赌一把。”
除了资金,朱晓蕊还带来了更宝贵的资源——她的学生。她鼓励对无人机感兴趣的研究生加入大疆,把这里当作实践基地。于是,一群年轻人开始在简陋的实验室里埋头苦干。
No.02 从实验室到珠峰之巅
![]()
创业初期的日子,现在回想起来都让人感慨。“我们那会儿就是个小作坊。”朱晓蕊描述道,“十几个人挤在狭小的办公室里,电路板、飞行器零件堆得到处都是。
最困难的时候,连发工资都要想办法凑钱。”技术攻关更是困难重重。无人机要在各种环境下保持稳定飞行,需要攻克飞控系统、传感器融合等一系列技术难题。
“记得有一次测试,无人机突然从天上掉下来,摔得粉碎。”朱晓蕊说,“大家站在那儿,半天说不出话。那可是我们熬了几个通宵才做出来的。”
但她从不让团队沉浸在失败中太久。“摔了就重来,发现问题就解决。做科技创业,就是要经得起摔打。”
转机出现在2009年。当时,他们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让无人机飞上珠穆朗玛峰。
“很多人都觉得我们疯了。”朱晓蕊回忆说,“在海拔7000米的地方,气温零下30度,风速每秒15米,那种环境下无人机能不能起飞都是问题。”
但团队还是带着设备来到了珠峰北坡。在极端环境下,他们的小型无人直升机成功起飞,完成了航拍测试。
“当传回第一张航拍画面时,我们都激动得说不出话。”朱晓蕊说,“那一刻我知道,我们成了。”
珠峰测试的成功,为大疆带来了转机。2010年左右,大疆的第一款四轴飞行器问世。虽然外观还很粗糙,但性能已经能与国外产品媲美,价格却只有对方的一半。
真正的爆发发生在2013年。大疆推出的Phantom系列消费级无人机在北美市场一炮而红。
“那年的圣诞节,我们的订单像雪片一样飞来。”朱晓蕊回忆说,“北美团队连夜打电话回来,说库存快撑不住了。”
更让她自豪的是,大疆凭借优秀的产品性能,很快占据了全球无人机市场80%的份额。“中国制造”在这领域真正做到了全球领先。
就在大疆如日中天之时,朱晓蕊却做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离开。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在巅峰期退出。”朱晓蕊解释说,“但我觉得,大疆已经走上正轨,团队也成熟了。是时候去探索新的领域了。”
No.03 瞄准激光雷达新赛道
![]()
2014年,朱晓蕊迎来了新的契机。她的博士生邱纯鑫找到她,表达了创业的想法,方向是激光雷达。
当时,这个领域还不太被看好。特斯拉的CEO马斯克甚至公开说激光雷达“又贵又没用”,是“傻子才用的东西”。
但朱晓蕊有自己的判断。“自动驾驶要确保安全,必须有多重保障。”她分析说,“摄像头会在强光下失效,雷达在雨雪天受影响,而激光雷达能提供更稳定的感知能力。”
更重要的是,她看到了新能源汽车兴起的趋势。“未来每辆智能汽车都可能需要激光雷达,这个市场太大了。”
在她的支持下,邱纯鑫和同门师弟刘乐天一起创办了速腾聚创。朱晓蕊再次出任首席科学家,就像当年在大疆时一样。
创业初期,团队面临关键选择:是买现成的技术方案快速推出产品,还是从最底层的芯片开始自主研发?
“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我们选第一条路,这样能更快见到收益。”朱晓蕊回忆说,“但我坚持要从芯片做起。”
她的理由很实在:“现在麻烦一点,将来才不会被人卡脖子。核心技术必须掌握在自己手里。”
选择自研芯片这条路,意味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资金。“最初的一年多,我们几乎没有任何收入。”朱晓蕊说,“团队每天都在实验室里调试芯片,反复尝试,反复失败。”
最困难的时候,连投资人都开始动摇。“有人建议我们暂时转向其他项目,先赚点钱养活团队。”
但朱晓蕊顶住了压力。“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要坚持走下去。芯片研发就是这样,可能失败一百次,但只要成功一次就够了。”
转机出现在2016年。团队用了半年时间,成功研发出了16线机械旋转式激光雷达RS-LiDAR。这款产品性能接近国际水平,价格却只有国外产品的一半。
“当时业内都很惊讶,说我们打破了国外垄断。”朱晓蕊笑着说,“但其实我们知道,这还只是开始。”
真正的突破是在2017年。团队成功研发出MEMS固态激光雷达M1,更重要的是,他们自研的M-Core芯片,将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了60%,性能却提升了3倍。
“那一刻,团队所有人都激动得跳了起来。”朱晓蕊说,“这意味着我们真正掌握了核心技术。”
No.04 雷军24亿重注背后
![]()
2022年,当小米宣布造车计划后,雷军开始在全产业链寻找合作伙伴。速腾聚创很快进入了他的视野。
“雷总来公司参观那天,问得非常仔细。”朱晓蕊回忆说,“从技术原理到生产工艺,从团队背景到未来规划,每个细节都不放过。”
当雷军听说朱晓蕊曾参与孵化大疆的经历后,明显表现出了更大的兴趣。“他问了我很多关于大疆早期发展的问题。”
让朱晓蕊意外的是,参观结束后不久,雷军就做出了投资决定。小米产投领投了速腾聚创一轮高达24亿元的融资。谈及这笔投资,雷军说了句很实在的话:“我愿意等十年。”
“这句话让我很感动。”朱晓蕊说,“它说明雷总真正理解硬科技投资的规律——这不是快进快出的生意,而是需要耐心和远见的长期事业。”
这笔投资不仅解决了研发资金问题,更带来了小米和比亚迪等产业巨头的资源支持。“有了这些合作伙伴,我们的产品能更快地落地应用。”
![]()
值得一提的是,在资本的支持下,速腾聚创发展迅猛。2024年1月,公司在港交所成功上市,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激光雷达企业。
“上市那天,很多人都来祝贺。”朱晓蕊说,“但我心里明白,这只是一个新的起点。”
最新的数据显示,速腾聚创在全球车载激光雷达市场已经位居第一。他们的产品不仅用在汽车上,还进入了机器人、智能交通等多个领域。
“最让我自豪的是,我们的激光雷达已经搭载在比亚迪、小鹏、极氪等多款国产新能源汽车上。”朱晓蕊说,“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在智能汽车核心零部件上,也有了话语权。”
如今,速腾聚创已获得28家汽车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的95款车型量产定点订单,与全球310多家汽车厂商建立了合作关系。
No.05 “点金手”的秘诀
![]()
在追求“天下武功唯快不破”的创投圈,朱晓蕊却始终坚信“慢工出细活”。她带学生有个规矩:不鼓励轻易创业。
“每次有学生来找我说想创业,我都要先泼三盆冷水。”朱晓蕊说,“我会告诉他们创业有多苦,失败的概率有多高,要付出什么代价。”
她的理由很实在:“做硬科技很苦,要坐得了冷板凳。如果没有足够的热爱和坚持,很难走到底。”
只有那些经过“打击”后仍然坚持的学生,才能得到她的支持。“这样的人,才更有可能成功。”
正是这种严谨态度,让她参与孵化的企业都走得特别稳。除了大疆和速腾聚创,她还支持学生创办了大道智创、一清创新等公司。
“我们不做追风口的事,只深耕自己擅长的领域。”朱晓蕊说。
如今,朱晓蕊的眼光已经超越了激光雷达本身。在她的推动下,速腾聚创最近发布了新品AC2,它被业内称为“机器人的眼睛”。
“这个产品能让机器人更精准地感知世界。”朱晓蕊解释说,“比如在仓库里分拣货物,或者在商场里为顾客服务。”
与此同时,她早期支持的大道智创也已经转型,专注于研发服务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主动寻找顾客,提供导购服务。
“技术最终要服务于人。”朱晓蕊说,“我们要做的不是炫技,而是解决真实世界的真实问题。”让她特别自豪的是,在她的实验室里,女性博士生比例高达38%,远高于工科的平均水平。
她还设立了“科技玫瑰”奖学金,专门资助女生学习科技专业。“不同的视角能带来不同的创新。”朱晓蕊说,“科技行业需要更多女性的参与。”
![]()
结语:从无人机到激光雷达,朱晓蕊的创业历程给我们上了一课:在硬科技领域,慢,才是最快的路。她不像其他创业者那样追逐风口,而是深耕技术,用十年磨一剑的耐心等待时机。
“很多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朱晓蕊说,“其实很简单:选择一个方向时,不要看它现在热不热,而要看它十年后重不重要。”
如今,当她带领的速腾聚创让全球巨头感到压力时,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真正的创新者从不在意一时热闹,他们只关心如何把事做对、做好。
朱晓蕊用她的故事告诉我们: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中国的硬科技创新,需要的正是她这样的“长期主义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