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电梯、地铁广告行业,最近流行起一种听起来像笑话、做起来像破产的操作方式:以物易播。
客户没钱付款,但广告不能停。
屏幕一秒钟都不能黑,一黑就等于损失。
于是广告公司点头了,说行——你货来,我给你卖。
你提供多少货值的蛋白粉、燕窝、眼贴、榴莲干,我们就抵多少广告投放费用。
但是,货来了,广告播了,钱没来。
广告商收下这批货不是因为它有流量价值,
而是因为在预算断裂、订单稀薄的日子里,
这点实物,起码还能卖出点现金,救广告位一命。
这是一个行业最后的体面:
明知道滑向荒诞,但不能空屏。
哪怕背后堆满了香薰蜡烛和小红书同款玻尿酸果冻,
广告还得继续播着。
广告行业的体面,正在被蛋白粉和养生茶拖走
曾经你走进电梯,看到的广告内容是“美好生活,从此开始”。
现在你走进电梯,看到的是“品牌广告”,背后那家客户,其实没付钱。
他们付的是货。
一堆货。
贴着批发价的货。
广告公司收下这批货后,不是高兴,而是叹气:“先放着吧,回头找渠道出。”
没人愿意这样做,广告商更不想。
他们甚至比客户还怕“以物抵账”,因为每收一单货,就多一批要变现的库存压力。
但更可怕的是不收:
不收,就意味着这块屏空着。
空着,就等于烧钱烧空气。
比穷更令人绝望的是空档位、没客户、没人看。
不如先接着,多少换点“货币幻想”回来。
于是广告商,一边压价一边倒手,一边播着“高端生活广告”,
一边默默在内部群发起员工团购信息:
“有客户抵账的麦卢卡蜂蜜,需要的+1,一瓶88,顺丰到付。”
这不是广告在变现,是广告在变命
在行业最体面的年头里,广告是品牌资产、投放策略、认知护城河;
现在,它成了“能不能换点现金”的急救道具。
过去签单,是按季度回款,现在是问:“你们货值多少?”
过去报价是:“我们这块点位在××写字楼人流大,覆盖优质白领。”
现在是:“你们那款奶片最近好出手吗?别是冷门SKU我真压不住。”
甚至部分中小广告运营商已经开始默认“收货是业务的一部分”:
销售团队变身临时仓库管理员,市场部兼职直播口播讲解,
本地运营点还得申请临时保税区,因为客户寄来的货可能多得需要堆在会议室旁边。
这不是转型,这就是在体面的废墟上盖起一个微型保税仓,
为了让投放这件事至少能看起来还在发生。
这是荒诞的尽头,但不是行业的尽头
外人听来,这事儿太魔幻。
广告行业搞以物易物?
这是品牌传播,还是民间供销社?
但业内人心里明白:
现在不是讲格调、讲战略的时候了,
是讲“能不能活到下个投放季”的时候了。
以物易播,不是创新,是绝境。
是甲方预算抽干后,乙方在废墟里拼命扒回一点生意。
是广告商不想让屏幕空着,也不想让员工闲着,只能跟货拼了。
你以为他们愿意收货?
不,他们只是不想看到“屏幕空着”那一秒钟,像个破产告示那么响。
荒诞不是尽头,体面才是
有一天你走进电梯,看到某个高端燕窝品牌打着极简风的视频广告,
你以为他们正在做“品牌升级”。
其实广告公司刚把他们送来的320箱即食燕窝,
以四折卖给了一家母婴代购。
卖出去的不是商品,是这块屏幕再活30天的机会。
这不是行业的堕落,
这是体面往下沉的过程。
广告商没变坏,只是太饿了,
饿到连“收货”这种事,也得戴着手套、穿着西装、继续讲:“品牌调性”。
你还见过哪些离谱的“广告抵账现场”?欢迎来留言区补充,
我们一起拼出这张“广告行业以物换命图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