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日常用餐时,很多人总是格外小心,生怕误食引发过敏反应的食物,尤其是花生,堪称引发过敏反应的“头号元凶”。
在美国,超过2%的儿童深受花生过敏困扰,英国的情况也大体相似,这种过敏问题已成为家庭育儿过程中的重大隐忧。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只要让孩子远离花生类食品,就能有效规避过敏风险,然而谁也没想到,这一被广泛采纳的防范策略,实际上可能适得其反。
![]()
故事要从以色列一种广受欢迎的婴幼儿零食说起。当地父母常在宝宝出生后4至6个月,便开始喂食名为“Bamba”的花生味泡芙条。
这款零食在以色列几乎无处不在,如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普通小点心,几乎每个孩子都曾品尝过。吉迪恩・拉克博士意外注意到,当地儿科门诊中极少出现花生过敏病例。
但令人费解的是,在他曾任职的伦敦,具有相同犹太血统的儿童群体中,花生过敏发生率却高居不下。同源人群为何呈现如此巨大差异?拉克博士立刻意识到,或许“Bamba”正是解开谜题的关键。
![]()
进一步调查发现,以色列婴幼儿早期频繁摄入含花生蛋白的食物,形成了持续暴露环境。
而与此同时,在美国和英国等国家,当时的医疗指导原则恰恰相反——建议对高风险婴儿延迟引入花生、海鲜等易致敏食物,甚至推迟至1岁或3岁之后。
就连拉克博士本人也曾遵循此类指南养育自己的子女。可如今看来,这项以保护为初衷的“回避政策”,似乎并未实现预期效果,反而可能埋下隐患。
![]()
于是,一个颠覆性的设想在他脑海中浮现:是否正是因为以色列儿童在生命初期就接触了花生成分,才促使免疫系统逐渐建立起耐受机制,从而降低了过敏概率?
这个观点一经提出,犹如向医学静水投掷巨石。彼时主流观念坚信,给婴儿喂食花生极有可能诱发严重反应,甚至有人指责此举违背伦理,危及儿童安全。
面对质疑与压力,拉克博士没有退缩,而是决心通过科学手段验证假设,一场重塑医学认知的探索正式开启。
![]()
突破与变革:LEAP 研究如何改写医学指南
理论需要证据支撑,拉克博士团队随即启动了LEAP研究项目,这是一项设计极为严密的随机对照试验。
自2006年起,研究人员开始招募处于花生过敏高风险状态的婴儿,例如患有重度湿疹或已确诊鸡蛋过敏的婴幼儿,这类人群更易发展出花生过敏,最终纳入超过600名参与者。
所有婴儿被随机划分为两组,方式类似于抽签分配,一组从4到11个月龄起,在专业医护人员监督下规律摄入含花生成分的辅食;另一组则严格执行完全避让策略,禁止任何形式的花生接触,直至满5周岁。
![]()
整个跟踪周期长达数年。当孩子们达到5岁时,研究结果令人震惊——早期引入花生的一组,其过敏发生率相较完全回避组下降逾80%!
具体数据显示,在入组时未对花生产生反应的婴幼儿中,回避组有13.7%后续发展为过敏,而早期食用组仅1.9%出现过敏现象。
这就像是在一个班级里,老师原本教导学生避开某种食物最为稳妥,但实验结果显示,主动尝试的那一拨孩子多数安然无恙,而坚持回避者反倒有不少人出现了健康问题。
![]()
2015年,LEAP研究成果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立即在全球医学领域引发强烈震动。
长期以来被视为金科玉律的“避免接触即可预防过敏”理念,瞬间受到根本性挑战。
各国权威机构迅速调整立场,更新临床指南,美国率先行动,明确建议家长对于高风险婴儿,可在4至6个月期间经评估后将花生蛋白纳入辅食体系。
![]()
这意味着原有的育儿规则被彻底刷新,医生与看护者必须重新理解食物引入与免疫发育之间的关系。
在此影响下,花生过敏不再位居儿童最常见食物过敏首位,排名滑落至第二位。
科学研究迈出的一小步,实则是亿万儿童健康成长的一大跃进!它深刻揭示:医学认知需不断演进,唯有勇于质疑旧识、坚持实证检验,才能真正造福患者群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