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重庆考古
据陈习删先生《大足石刻志略》一书记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重庆大足北山石刻佛湾第1号韦君靖像的左侧位置出土了一块残碑。该残碑断成了上下两截,碑前标题及碑文大段皆磨泐,唯有后段三行碑文及落款“宣和五年(1123)癸卯春二月,昌州刺史王翼、大足县令勾龙诚上石”尚存(图1),故将其命名为《勾龙诚碑》[1],或《大足县令勾龙诚上石残碑》[2]。该残碑的碑文可用于解决韦君靖像的镌造时间[3]、韦君靖是否降蜀[4]等重要学术问题,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
图1 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1955年油印本中“勾龙诚”的记载
残碑中所载的“昌州刺史王翼”,已有陈光明等前辈学者进行过考证研究[5],但“大足县令勾龙诚”却长期缺乏史志文献资料的发现,人物生平事迹不明。近期笔者在对川渝地区的碑志题刻文献整理研究中,发现了一些有关北宋宣和五年大足县令的线索资料,可略作考证。
首先,在清刘喜海(1793—1852)编著的《金石苑》一书中,收录了《宋薛公肃绛溪题名》[6],该题记位于简州(今四川简阳),全文为(图2):
“薛公肃约严一飞载叔、许子家子初、刘元朝、赵全叔、勾龙诚□□谦之弟同饭溪堂,因溯舟观藏真□□□幽间奇,古有隐人岩洞溪壑之意。是□风日清美,草木秀润,酌泉相羊久之□□□事自溪堂先归。淳熙□□□月十九日。”
《宋薛公肃绛溪题名》中明确有“勾龙诚”之名,但落款时间“淳熙”,为南宋孝宗赵眘时期,在公元1174—1189年之间,至少晚于北宋宣和五年(1123)五十余年,二者大概率应非同一人。
![]()
图2 《金石苑》收录的《宋薛公肃绛溪题名》
其次,在《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收录的《宋故紫芝先生牟永叔墓志铭》(以下简称《牟永叔墓志》)中,墓志撰者为“从政郎前昌州大足县令管勾劝农公事勾龙试”,撰志时间为靖康元年(1126)[7]。靖康元年(1126)仅晚于宣和五年(1123)三四年时间,且“前昌州大足县令”说明靖康元年(1126)时已卸任,因此可确定《牟永叔墓志》中的“勾龙试”即为《勾龙诚残碑》中的“勾龙诚”。
“試”与“誠”二字的字形高度接近,显然是《勾龙诚残碑》或《牟永叔墓志》二者中有一方录文出现讹误。《勾龙诚残碑》拓本现已不能得见,据陈明光先生记述:“按残碑,解放初尚存北山佛湾韦君靖像侧,现(1985年)已不存。”然而细察《牟永叔墓志》拓本图片(图3),其录释的书撰者 “勾龙试” 的 “試” 字,实际上并不能清晰辨别出其字形。
![]()
![]()
![]()
图3 《新中国出土墓志·重庆卷》中《牟永叔墓志》拓本及“勾龍試”与“試”字局部
但是,《勾龙诚残碑》在民国时期出土后,陈习删等学者亲眼所见并在著作中录作“勾龙诚”,如《民国重修大足县志》(1945年)收录的《大足石刻概论》[8],及卷4《政事下》中著录的宋代职官表[9]。大足石刻考察团成员何遂、杨家骆二位先生也据此碑,改变了原有的关于韦君靖去向之猜测[10]。
![]()
图4 《民国重修大足县志》卷4《职官表》中“勾龙诚”的记载
因此笔者认为,《牟永叔墓志》录释有误,北宋宣和五年大足县令应为“勾龙诚”。
《牟永叔墓志》系1984年出土于重庆市江北区,志文中提及了勾龙诚的些许行迹:“政和七年,余客过恭……后一年,余官于荣……会余复来是□,距初至时裁八九年……”。显示勾龙诚在北宋政和七年(1117)至靖康元年(1126)期间,多次往来恭州(今重庆),并于重和元年(1118)在荣州(今荣县)担任官职。
又据《宋故平阳公(勾龙中庆)墓志铭》载:“公(勾龙中庆)远祖同德,唐末自京兆徙成都之华阳……避难于荣,因家焉。”《勾龙中庆墓志》1984年出土于四川荣县,且勾龙中庆卒于宋宣和元年(1119),育有二子,名为勾龙诜、勾龙谠。显然,勾龙诚与勾龙诜、勾龙谠应当同为唐代晚期迁居四川的勾龙氏家族[11]不同分支的同辈。
由此,可大致勾勒出其部分履历:勾龙诚,籍贯不详,政和七年(1117)在重庆与牟永叔等牟氏族人结识交往;重和元年(1118)在荣州(今荣县)担任官职;宣和五年(1123)二月前后担任大足县令,期间与昌州刺史王翼到永昌寨凭吊了韦君靖像;靖康元年(1126)前卸任大足县令。
限于笔者笔力,谨以此文抛砖引玉,期待相关考古和文献资料的发现。
注释:
[1] 刘长久,胡文和,李永翘. 大足石刻研究[M].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1985年,第216页。
[2] 万仁元,方庆秋主编;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整编,中华民国史史料长编[M],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367页。
[3]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等编,大足石刻内容总录[M],四川省社会科学院,1985年,第2页;
[4] 李传授总编辑;大足县县志编修委员会编纂,大足县志[M],方志出版社,1996年,第158页。
[5] 陈明光.古昌州官吏考[J].大足县志通讯,1985,(第1期),第44-51页。
[6](清)刘喜海. 金石苑 下[M]. 成都:巴蜀书社,2018年,第156-157页。
[7] 胡人朝主编,中国文物研究所,重庆市博物馆编. 新中国出土墓志 重庆[M]. 北京:文物出版社, 2002年,第19页。
[8]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编. 中国地方志集成 重庆府县志辑 8 民国重修大足县志 光绪铜梁县志[M]. 成都:巴蜀书社, 2017年,第14页。
[9] 中国地方志集成编委会编. 中国地方志集成 重庆府县志辑 8 民国重修大足县志 光绪铜梁县志[M]. 成都:巴蜀书社, 2017年,第370页。
[10] 陈习删.大足石刻志略[M].1955年油印本,第52-53页。
[11] 刘咸炘著. 推十书增补全本丙辑 4[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9年。
文稿:张廷良 刘应莎
责编:千里草
编辑:朴 真
审核:林必忠
作者简介:张廷良,重庆市江津区博物馆文博馆 员; 刘应莎,大足石刻研究院文博馆员 。


声明
1. 本平台发布的信息仅供学习交流和文化传播之用,版权归属于原作者或原发布平台。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及其他相关问题,敬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处理。
2. 若需转载本平台内容,必须在显著位置标明出处及作者信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