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王光祖 战火中儿童的心灵成长与精神蜕变——评李鲁平《江上谁家少年》

0
分享至


《江上谁家少年》系李鲁平“长江三部曲”儿童文学的收官之作。小说以抗战时期江畔几个家庭背景迥异的少年为焦点,展现了长江子弟在民族危亡之际的家国情怀与个人担当。

小说将少年的心灵成长、精神蜕变与长江抗战的宏大叙事有机融合,既回应儿童文学的“成长”主题,又彰显了长江人民视死如归、不屈不挠、英勇团结的斗争精神。作品以儿童视角重构抗战记忆,通过江汉民俗、水乡意象与战争景观的符号书写,拓展了中国抗战儿童文学的地域路径与美学可能。小说具有鲜明的荆楚文化特色和深刻的艺术感染力,为讲好中国抗战的儿童故事与长江故事提供了新的艺术经验。


真切感人的儿童视角

作品中细致地描写少年儿童在战争面前敏感、懵懂、脆弱的情感律动,热情讴歌他们如江水般聪慧灵动、善良淳朴、顽强坚韧的个性品质,成功塑造了以小黄鳝为代表的长江少年群像,读来真切感人。艺术手法上,作者以儿童特有的感性认知方式和思维逻辑呈现战争图景,着意表现他们在战争环境中的体察、思考以及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而生动地呈现出儿童在极端冲突面前的心理变化轨迹和心智成长过程,为小说的成长主题书写奠定了叙事基调。

整部小说虽然对激烈的战斗场面着墨不多,但战争的硝烟始终笼罩着水乡,作品以少年间观点的争执和碰撞连接具体情节,从而更好体现他们成长蜕变的过程。小说前半部分以湖南棉农和棉花的去留问题为主线,在“留棉”与“保命”的重大抉择面前,小黄鳝、郑团子、吴振江虽各执己见,但也都尽力周全,他们会用抓阄这种稚气未脱的方式来解决重大问题,每个人的办法似乎都指向某种“正解”,但都无法充分预料事情的悲剧性走向:棉花被日军洗劫,棉商人财两空,郑父因火烧棉仓而死。作者准确把握并写出战争中儿童身上早熟与稚气混合的性格特征,那种莽撞中夹杂的机智和灵光十分符合儿童的行事风格,这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和真实感。

在惨烈的战争面前,儿童率真的天性和纯真的情谊令人动容。正所谓患难之交见真情,小黄鳝和吴振江相处时间不长,两人虽偶有隔阂,但依然成为知己;小黄鳝和朱耳朵、郑团子之间会因观点差异发生不愉快,却都能以欣赏的目光看待彼此并始终牵挂对方;王小牛出身富裕家庭,但抗日热情高涨,他从心底里佩服小黄鳝的勇敢和聪慧,二人的交往真诚而又坦荡;小说中唯一的女孩形象是“布娃娃”杨苗苗,她出场的情节不多,但令人印象深刻,那种水乡女孩细腻、温婉的性格跃然纸上。在孩子们眼中,为抗日而牺牲的人让他们满怀敬意,张先生等心怀民族大义、视死如归的英雄是“第一等人”,他们要想尽办法营救;为掩护少年牺牲的郑老爹,则让小黄鳝、朱耳朵充满自责和愧疚:由此流露出儿童早熟的心间的那份美好的人性,给沉重的战争生活染上了一抹轻盈而温情的亮色,而孩子们身上温暖、朴素的情感向我们展示了生命的坚韧和不屈。

面对生死的成长叙事

“成长”是儿童文学永恒的创作主旨。在作者笔下,儿童的成长不是一个个孤立的事件,而是伙伴之间的彼此观照,他们各自有不同的知识背景、认知方式和生活经验,在相处中每个人都面临着自我和他者之间的审视和对话。“少年英雄”也不再是空洞的能指符号,而是战火中逐步实现精神蜕变的鲜活个体。

自我启蒙是少年成长的必修课,在这个过程中同龄人作为同行者和见证者的角色不可缺少,这种在战火中凝聚的友情弥足珍贵。小黄鳝日常生活经验丰富而应对战争的知识视野有限,在具体行动中,他既有机智灵活、善于观察的一面,也有执拗倔强、鲁莽草率的一面。郑团子、朱耳朵则是率先受全民族抗战、游击战等先进思想鼓舞的进步学生,他们走在时代前列,在战火洗礼中进一步实现了精神历练。在二人的影响下,小黄鳝对全民抗战、游击战的理解也逐步提升,由于生活经验丰富,他甚至比游击队员朱耳朵更明白身份气质在伪装侦查时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小黄鳝也影响着其他伙伴,他提醒王小牛“千万不要冲动,没有绝对的把握,宁可不做”,俨然一个成熟的小战士。

如何面对“死亡”是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环,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情节暗线。在民族危亡之际,少年们不得不早早面对生离死别的考验,他们从懵懂、彷徨、怯懦到机智、勇敢、理性的心理变化过程凸显了作家对成长主题的艺术关切。起初,少年们对死亡的想象还仅仅局限于担忧亲友的安危。然而,启蒙老师张先生的壮烈死亡给少年们带来了极大的身心震撼,而李家湾脱险则让他们经历了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体验。当小黄鳝和朱耳朵在湖面上意外打捞到伙伴、已牺牲的游击队员吴振江的遗体时,那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与巨大的震撼力击溃了他们的心理防线。对伙伴生命的担忧和自责始终萦绕在小黄鳝的心怀,小黄鳝在湖面再次碰见遇险的伙伴时,他对死亡的恐惧挥之不去,“你在水中的脸真可怕,跟吴振江的一样。”而经历了真正战斗洗礼的朱耳朵则告诉他,“过了那一关,你就长大了。”

“那一关”就是认识到战争的残酷和生命的脆弱,同时也能够理解生命不朽的本质,这种体会真实而粗粝,清晰又模糊。小黄鳝面对营救郑团子而牺牲的游击队员遗体时,他告诉胆小的王小牛,“你就设想他们是活的。”小黄鳝认为游击队员将生的希望留给战友,这样的牺牲死得其所,这样的人“他们的血是热的,所以没死”。

从畏惧死亡到正视死亡、理解死亡,进而明白什么样的牺牲有意义、有价值,少年们在战争中完成了成长过程中的生命教育。战争深刻影响着少年,苦难锤炼着少年的意志,更坚定他们英勇斗争的信念;这些转变,生动展现了长江少年在集体斗争中完成的心智成长和精神升华。

地域文化的美学表达

将抗战历史与地域文化有机结合,是作者在小说中着意探索的一种审美情怀的表达方式。作者以抒情的笔调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意境悠远的南国水乡风景图,行文中融入大量对长江流域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强化了小说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

小说的叙事以江汉平原一年的时令更替为主轴,从夏季开始,历经秋汛、白露、腊月、年关、初春、端午等时间节点,以江畔四季景色的循环铺展清晰的叙事节奏,每个季节的自然风光和不同的地理风貌对应着不同的战斗场景。繁盛的芦苇林和密布的水网成为抗日军民躲避战火的天然庇护所;游击队利用秋汛炸毁江堤,使得洪水倒灌淹没日军机场;以端午时节的龙舟赛为掩护营救抗日志士。少年们积极筹划并参与重要的战斗活动,表现了他们熟悉长江、依靠长江的生活经验和斗争智慧。

江汉平原的历史文化元素是作品中重要的地域文化符号,从重阳树、杨泗将军庙等地理坐标到杨泗将军、洞庭仙君的传说,从天妃娘娘的民间信仰到船工的号子,以及渔民的谣曲、端午的祭歌、屈原的楚辞……地域文化是滋养江汉子弟成长的精神根脉,是少年们智慧的精神源泉。这片留下过伟大爱国诗人屈原足迹的荆楚大地,原是充满生机和希望的生命栖息地,此时却成了战斗的堡垒群;生活在这片土地的孩子本应无忧无虑,战争摧毁了原本的日常生活秩序。在极致的冲突和反差面前,更突出江汉人民对这片土地的无限热爱,也彰显了长江儿女“大好河山,寸土不让”的民族气节。

李鲁平的儿童文学创作具有独特艺术性,让我们看到了作家面向民族历史的责任感与艺术探索的勇气,拉近了文学与现实的距离,让文学审美与历史深度交融。这也正是作品“江上谁家少年”这样一个带有叩问意识的标题所具有的深层意涵:这几位儿童是千千万万长江子弟的代表,他们不仅是长江的孩子,是长江抗战精神的践行者和传承者,更是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希望。



(王光祖,江汉大学人文学院教师)

(来源:极目新闻)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极目新闻 incentive-icons
极目新闻
全球眼,中国心,瞭望者,思想家
334608文章数 942766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