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起事把一个十岁孩子的死亡和两位大人拉进了法庭,二审开庭的时候,很多细节又被拿出来说。
案子的主要演员是孩子的生母和继父,孩子的生父则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庭审消息。
事情的来龙去脉可以按时间顺序来讲清楚:父母离婚后,孩子跟着妈妈生活,妈妈后来和现在被告的继父一起住。
村里人说继父脾气不太好,以前也会动手管教孩子。
起诉材料说,这种管教并不是偶尔的,而是长期发生的,打的地方包括手心、腰背、臀部,工具包括皮带、竹制器具,受伤有时比较严重,甚至导致骨折。
到2023年5月3日,深夜时分孩子离家失踪。
孩子的妈妈在5月4日报了警,称孩子离家出走,警方发布寻找的公告,并设立了悬赏。
![]()
几周后,也就是5月23日,孩子被发现已经死亡,遗体在继父家族的坟地里被埋着。
警方随即把孩子的妈妈和继父抓起来,经过侦查和起诉,检方认为两人长期虐待孩子并共同实施了导致孩子死亡的行为,于是以故意伤害罪和虐待罪提起公诉。
起诉书里具体写到,案发那天晚上继父回家后,指使妈妈拿了惩罚孩子用的东西,把睡着的孩子叫到客厅里打,逼着孩子承认偷东西。
孩子在被打过程中出现了大小便失禁等情况,继父才停手。
![]()
后来孩子被发现已经没有了呼吸。
除了这次致死的暴力,起诉书还把过去一段时间里多次体罚的情况列了出来,检方把这些长期的虐待作为整体事实来指控两位被告。
一审判决时,法院判处继父死刑,生母无期两个刑罚。
孩子的父亲对生母没有被判处死刑很不满,向检察机关申请抗诉,检察机关审查后驳回了抗诉,认为一审量刑合适。
与此同时,两位被告又提出上诉,认为量刑过重。
于是案件进入了二审程序,法庭要重新审查事实和量刑是否适当。
二审中要看清楚的,是证据是否充分、证据之间是否互相印证以及被告的供述是否真实自愿。
法医的意见非常关键,要看清楚哪些伤是新伤、哪些是旧伤,哪些可能直接导致了死亡,以及有没有其他可能影响死亡的因素。
除此之外,目击者和邻居的证词、医疗记录和现场物证也会被法庭认真比对,来判断事实到底是怎样发生的。
这起事还牵扯到家庭管理和社区监督的问题。
![]()
父母离异带来的监护权变化、继父进来后对孩子实施的长期体罚、邻里之间是否注意到这些异常,都影响着案件的发生和发展。
虽然裁判只会根据事实和法律来处理个案,但案件本身确实揭示出一些现实问题,比如儿童保护机制在农村地区的覆盖与执行、家庭暴力的早期干预等方面的不足。
在程序上,检察机关在收到家属的诉求后行使了审查权,并做出了是否抗诉的决定;法院在一审与二审阶段分别承担事实认定与法律适用的责任。
二审的结果会决定是否维持现在的量刑或进行调整。
无论结果如何,审理过程中的相关文书会记录案件事实与法院的法律理由,对后续类似案件的处理、对公众的认识都会起到参考作用。
以上内容依照公开通报、起诉书和庭审进程整理而成,围绕案件的时间线、家庭关系、虐待事实、侦查与起诉程序、证据与法医鉴定的要点展开,不加入额外的推测或评论。
文章在叙述时尽量保持事实线索的连贯,让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从孩子失联到被发现、从侦查到起诉、从一审到二审的完整程序与关键节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