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人民网-观点频道
蒋 萌
临近岁末,结算工资、回家过年,是许多人实实在在的期盼。国务院就业促进和劳动保护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近日印发通知,自2025年11月1日至2026年春节前,在全国开展治理欠薪冬季行动,突出重点行业领域,抓好隐患排查、矛盾化解、应急处置和标本兼治,全面纠治欠薪行为,切实保障农民工合法权益。
薪酬是劳动者应得的回报,直接关系到每个家庭的生活。拖欠薪酬不仅寒了劳动者的心,而且触犯法律红线,更关乎社会稳定。以专项治理行动守护劳动者的“钱袋子”,是民生保障的及时雨,更是践行社会公平公正的必然要求。
直击重点环节,破解欠薪难点。欠薪是个老问题,根治欠薪是一个系统工程。通知要求地方有关部门主动出击,全面摸清本地区、本领域欠薪风险,筑牢源头防控,让治理有的放矢。在推动实质性化解欠薪问题上,结合具体案情分类施策。有关部门可以组织开展协商协调,发挥劳动争议调解等作用,积极推动欠薪问题解决;也可以运用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等,通过法律途径帮助劳动者把被拖欠的工资报酬追到手。此外,还要发挥政府国企项目工资支付示范带头作用,加力实施“连环清”,优先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树立行业标杆,强化责任引领。多措并举,对欠薪行为“零容忍”。
治理欠薪,更要治本。有效保障劳动者权益,还有赖于事前预防。深化落实保障工资支付制度,规范开设使用农民工工资专用账户,加强工会监督协调,多层面化解欠薪问题。有关部门在开展送温暖活动时,也要重点关注被欠薪劳动者,应帮扶尽帮扶,保障其基本生活。
法律长牙齿,对恶意欠薪行径,必须运用法治手段予以严惩。从欠薪发生原因看,有的是因为用工方有能力支付却拒不支付劳动报酬。数据显示,2020-2024年五年间,全国法院共审结拒不支付劳动报酬刑事案件6200余件、生效判决人数6200余人。公检法以及工会、人社等部门,要立足信息通报、线索移送、会商研判工作机制,及时介入欠薪案件,高效、妥善化解欠薪问题,严厉惩处恶意欠薪等违法违规行为。同时,加强追赃挽损,尽最大努力让被拖欠的工资足额发放到位。此外,还要加强欠薪失信联合惩戒,提高欠薪行为的违法成本,构筑起“一处失信、处处受限”的联合惩戒格局,更好保障农民工福祉。
期待各地区各部门压实责任、狠抓落实,让治理行动取得实效。让每一份辛劳都能获得应有回报,每一位劳动者都能带着尊严回家过年,这份冬日里的“暖薪”保障,将进一步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