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美景时最怕“杀风景”。“杀风景”也写作“煞风景”,是一个成语词汇,其含义是说本该令人高兴的美好事物或环境,意外遭到破坏。这个词最早出自唐代大诗人李商隐所写的《杂纂》,其中将“清泉濯足,花上晒裩,背山起楼,焚琴煮鹤,对花啜茶,松下喝道”描述为“杀风景”,大诗人觉得这是欣赏风景时最要命的不和谐。
然而相比在清澈泉流中洗脚、美丽花枝上晾裤衩等不文明行为,以及在望不到山景处建房那般不开眼,亦或拿木琴烹煮仙鹤那般伤大雅和对花没酒的败兴,甚至是清幽的松林下为当官的喊道的庸俗霸道,都没有在如诗如画的明丽风光中,窜入几个气势汹汹的“活鬼”更让人丧心闷气!尤其是这“活鬼”还凶顽贪暴,让人没有办法轰走,于是,如鲠在喉般的感觉会瞬间让人生出欣赏风景时最大的不快。
近日,好友提供了一组拍摄于1933年金秋时节的龙潭山老照片。此前无论是网络还是现实,这组照片均未出现,可谓相当罕见。在这组照片中,拍摄者用镜头分别记录了龙潭山的山体、水牢牌坊、龙王庙、山腰野径等秀丽景色。由于这些景色与目前可见的类似老照片均有差异,凭独特的拍摄角度,故而能让现代人得以看到九十多年前,龙潭山不一样的风光。
然而这些老照片并非是纯粹的风光照片,每一画面中均不合时宜地塞入几个鬼子,尤其是若干全副武装、荷枪实弹的鬼子,更让美景中的优雅瞬间变得肃杀阴冷,看后不免令人心生不适。由照片所附日文记录大致得知,这组照片是铁路视察团在途经龙潭山时拍摄的纪念照。
其中第一张照片应是这次行动的集体合影,其他则纯是借公务捎带进行的游玩。照片中有三个穿西服戴礼帽的人,一个穿中式长袍戴礼帽的人(有可能是随行的中国翻译),还有一名穿铁路制服的铁路员工。另外则是六名荷枪实弹的军人,从服装上看,应属于当时的当时铁路守备队的鬼子兵(不属于成立于1938年的吉林铁路警护团,由此推测三个穿西装的可能是日本要员),负责保护。十一个人乘坐手轧车,停靠在龙潭山下的吉敦铁路线上。
这些日本人在视察什么,已然不得而知,但是1933年秋天却是吉林铁路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节点。九一八事变后,日寇为了打通中国东北内陆与朝鲜北部海港的铁路运输线,进而同苏联经营的中东铁路竞争(苏联把中苏共同经营的中东铁路北段,即北满铁路,直到1935年3月才卖给了日本控制的伪满洲国),于1932年1月动工建设敦图铁路。
敦图铁路全长191公里,1933年8月底竣工(另有资料写作4月20日建成通车,应是错误)。这条铁路由敦化至图们,并通过图们江铁桥与朝鲜铁路接轨,直抵清津、罗津、雄基等北三港。敦图铁路建成后,吉长、吉敦、敦图三线大致相连,初步实现以长春为中心的新的“丁字形”铁路骨架的东支。但三线合并不可能一蹴而就,三线真正合并成为一条铁路的时间是1934年4月(有资料介绍这个时间点是1933年9月,是错误的)。因此我怀疑照片中记录的这次秋季考察,很有可能是为了三线合一。
另外结合史料所记载,1933年3月,伪满州国与南满铁道株式会社签订委托经营契约,将奉山、洮索、洮昂、四洮、吉海、沈海、吉长、吉敦、呼海、齐克等10条铁路线,总延长3042公里归“满铁”经营。作为日本侵略势力的特殊先锋,满铁会舍对自己经手的铁路事务,绝不会让其它任何日伪机构染指,故而不管这次考察是不是为了三线合一,但其中的视察者,很有可能是满铁的高管。
好好的风光照片,也因经济“鬼子”和武装“鬼子”的杀风景,让人在观看老照片时,感到不愉快。
![]()
![]()
![]()
![]()
本文为优雅的胡子原创文章,其他自媒体转载须经作者同意。
特别鸣谢贾大为先生对本人撰写此文给予的支持和鼓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