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据韩媒报道,LG Display(LGD)正在考虑投资IT用中尺寸6代(1500x1800mm)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面板生产线。这则消息看似并不起眼,但却成为了印证OLED显示产业,中国军团崛起的关键证据。
分析人士指出,LGD补充投资韩国坡州工厂的6代OLED面板生产线(E6),本质上是因无法快速落地8.6代(2290×2620mm)OLED面板生产线而采取的IT面板竞争替代方案。而几乎同时,我国产业界第三条8.6代IT用OLED线——TCL华星广州T8项目正式开工了。
LGD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LGD是全球OLED高世代线的开创者。其10年前就在韩国坡州打造了8.5代工艺的E3工厂,之后又建设了E4工厂。LGD更是在我国广州建设了8.5代OLED面板线。这些项目形成了大约每月超13万块玻璃基板的投片产能,使LGD成为全球高世代OLED线产业链的开拓者。
甚至早在2015年,LGD就计划建设10.5代OLED线。该项目虽然多次推迟,但目前依然在缓慢建设之中。2025年中,传出其可能采用光刻图形化工艺的技术改良消息。不过,该条产线何时投产依然是未知数。也就是说,LGD手里还有在建的全球最高世代OLED项目。
![]()
LGD为何投资这么多大尺寸OLED项目呢?其目标是,在三星于中小尺寸和6代OLED线产能领先的背景下,弯道超车,通过优先布局大尺寸线,获得TV市场的优势。同时,在我国业者抢夺LCD大尺寸面板产业话语权之际,期望用OLED次世代技术重振韩国彩电上游产业的生命线。
但是,此后的发展并不随LGD心意。大尺寸OLED面板的技术难度、成品率爬坡和高成本问题限制了OLED电视的市场竞争力。8.5代OLED线在与10.5代LCD线的大尺寸TV竞争中也处于“切割劣势”。这让LGD的OLED重注投资——差不多达千亿元人民币投入的大尺寸OLED项目,不仅没能成为新的盈利奶牛,还成为了“出血点”。而目前,在新一轮IT用8.6代线OLED投资潮中,“早产”的LGD高世代OLED线,不仅没有为其提供技术和经验支撑,反而让其在投资上“捉襟见肘”。 同时,随着手机设备OLED化加速,LGD还需要投资补足小尺寸线上OLED的产能不足,进一步占用了LGD有限的现金流。
实际上,2022年前后,LGD是和三星一起最早提到IT用OLED 8.6代线计划的厂商。三星项目已经实现试生产,计划2026年春季正式投产。在其之后提出8.6代IT OLED线建设规划的京东方已经实现设备搬入;全球首条光刻图形化8.6代IT用OLED线,即维信诺项目,已经实现厂房封顶;全球首条印刷显示8.6代OLED量产项目,即广州TCL华星T8线,在10月份较原公布时间节点提前一个月正式开工……LGD起个大早,赶了个晚集的特点非常明显。
8.6代IT线竞争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
IT用8.6代OLED线投资巨大。例如,维信诺合肥8.6代线总投资550亿元;TCL华星T8项目,全球首条规模化量产的8.6代印刷OLED产线,总投资295亿元;BOE(京东方)第8.6代AMOLED生产线总投资630亿元……三星8.6代IT用OLED项目,看似投资较少,其实是利用了停产的LCD面板线土地、厂房和大量设施设备的结果,如果计算这些存量资产价值,其单位产出投资额只会比我国企业更高。
但是,投资巨大并不是限制厂商投入这一轮新产能军备竞赛的唯一门槛。设备排期是另一个难题。例如,三星选择了佳能8.6代真空蒸镀设备,我国企业京东方就只能选择韩系厂商的设备——因为这种设备的全球需求有限,都属于定制化生产。8.6代蒸镀机供给全球仅两家厂商。这决定了在三星、京东方之后,任何需要8.6代蒸镀设备的产线,都需要进一步排队。除了关键的蒸镀机,其他设备也需要排队。
![]()
10月31日,和辉光电公告,其“第六代AMOLED生产线产能扩充项目”第二阶段产能要延后了。主要原因则是,“为满足高端AMOLED面板产品对于LTPO、Hybrid、Tandem等先进技术的需要,公司通过增添部分设备等方式对该部分产线进行技术升级。然而,因设备供应商交付延迟,技术升级所需的部分设备尚未完成安装调试。基于上述情况,项目整体预计无法按照原计划日期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
资金和设备之外,新产能带来的市场消化压力,也是一个必须思考的大问题。目前,三星、京东方、维信诺国显、TCL华星四条IT用OLED面板线,共规划了超过10万片每月的玻璃基板产能。这些产能相当于每年2800万片27英寸,或者超过一亿片13英寸的IT用显示面板。——此外,LGD和三星亦将此前规划的TV用OLED面板线部分产能转产IT面板;部分6代手机用OLED面板线产能转产IT面板。这是近三年来PC和NB上的IT OLED面板主要来源,也是目前IT用OLED面板每年千万台以上供给的唯一支撑。
但是,OLED面板单位显示面积的投资依然显著高于LCD产品。以8.6代线为例,这种差距是4-6倍。这决定了OLED面板只能是高端市场的选择。目前,全球IT行业每年显示面板需求在2.5亿块左右(PC+NB)。其中真正的高端市场占比差不多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而且,争夺高端IT面板的还有Mini LED背光LCD技术。后者成本上更为亲民。
这将导致,一旦IT用OLED面板产能堆积、过剩,高成本投入就会成为企业的“出血点”——LGD的高世代TV OLED面板线就是吃了这种亏。所以,在已经有四条8.6代IT用OLED线开工的背景下,进一步扩大产能的冲动,很可能被“需求-成本”反馈链限制。
在这样的背景下,已经拥有全球最大8.5代线OLED面板集群的LGD选择扩大6代OLED线投入,是一种在技术上更成熟、在投资上更小、在设备上排队压力更低、在未来产能与需求矛盾中更为灵活的策略。不过,这也决定了未来在先进IT用OLED面板,特别是面向电竞等中大尺寸需求的产品上,我国面板行业较韩国双雄拥有“供给侧优势”。这是投资与产能率先卡位带来的先发竞争力。
驱动未来显示新一轮较量,OLED 8.6代线是必争之地
从一国之产业角度看,OLED 8.6代线建设高潮,不仅仅是“规模竞赛”。例如,TCL华星的8.6代线是印刷显示,维信诺国显则是光刻图形化,这两种技术路线都是首次大规模量产建设。也就是说,这轮8.6代OLED线建设,还是“新工艺、新技术”高地竞赛。
![]()
同时,新产线也会拉动上下游产业链的发展。TCL华星印刷显示就涉及油墨开发、印刷设备开发等,京东方和维信诺项目也带动了本土8.6代蒸发源、8.6代遮罩FMM、8.6代OLED检测设备等的开发与应用。
更为重要的是,作为一种关键零组件,先进面板资源也关系到下游品牌的竞争力建设。例如,华为三折叠手机产品的领先,离不开京东方柔性OLED屏幕的支持。近年来,IT显示OLED化加速,但是三星和LGD的供给更多集中在苹果、华硕等国际品牌,以及其自有品牌上。我国相应的IT终端品牌,则受到供给侧供应不足的影响,在次世代高端产品线上布局不够、竞争力减弱。随着本土8.6代IT用OLED线产能建设,最早2026年下半年开始这种局面就会缓解。从某种角度看,这批本土新线是我国IT显示下游终端品牌强化高端竞争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必要产业链环节。
“牵一发动全身”!从最早TV用OLED高世代线,LGD和三星先后成功落地,韩系企业和我国企业的2:0;到目前IT用OLED 8.6代线,韩系和我国企业产能建设的1:3,这种变化反应的绝不仅仅是“OLED面板”一个产品的市场潜在格局转变。其背后必然带动整个上下游相关产业链的共同进退,加速全球显示产业重心向中国转移,并重塑未来OLED显示产业竞争格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