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规划总则
(一)规划背景
衡阳市作为湖南省域副中心城市,地处湘南腹地,坐拥“一核两电三色四新”产业基础,兼具抗战纪念城的红色底蕴与湖湘文化发源地的历史积淀,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占据关键地位。当前,国家中部地区崛起、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战略深入推进,长株潭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持续释放,为衡阳带来了承接产业转移、强化区域能级的重大机遇。同时,衡阳也面临着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压力、城乡发展不均衡、科技创新转化效能不足、对外开放能级有待提升等挑战。为抢抓战略机遇,破解发展难题,明确未来10年发展路径,全面推进“制造立市、文旅兴城”战略落地,特编制本规划方案。
(二)规划范围
涵盖衡阳市全域行政辖区,包括雁峰区、石鼓区、珠晖区、蒸湘区、南岳区5个市辖区,衡阳县、衡南县、衡山县、衡东县、祁东县5个县,以及耒阳市、常宁市2个县级市,总面积15310平方公里。重点聚焦中心城区提质扩容、县域经济崛起、城乡融合发展三大空间维度,构建全域协同发展格局。
(三)规划期限
规划期为2026年至2035年,其中2026-2030年为中期攻坚阶段,重点推进基础设施完善、产业集群培育、区域协同深化;2031-2035年为远期提升阶段,着力实现高质量发展、能级全面跃升、示范效应凸显。
(四)规划定位
立足衡阳资源禀赋与战略使命,确立“国家先进制造业集聚高地、全国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地、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湖南省域副中心核心增长极、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的“五地”总体定位,打造支撑湖南中部崛起的重要引擎。
二、总体发展目标
(一)中期目标(2026-2030年)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年均增速保持6.5%以上,规模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8%,先进制造业占工业比重提升至65%,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年产值增长20%以上。
- 创新驱动:研发投入强度达到3.2%,新增国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5家以上、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00家,高校技术合同成交额年均增长30%以上,在核工业、有色金属等领域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 区域协同: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耒阳市合作发展观察点建设成效显著,衡山、南岳等县区纳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承接长沙非省会核心功能疏解取得实质性进展。
- 城乡融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至65%,西渡镇、云集镇等融城发展提速,县域经济总量占全市比重提升至50%,乡村车间覆盖80%以上行政村,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持续缩小。
- 文旅发展:全年接待游客和旅游收入年均增长18%以上,入境游增长35%以上,红色文旅品牌影响力显著提升,文旅综合收入占GDP比重达到15%。
- 生态环保:单位GDP能耗较2025年下降12%,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95%以上,湘江流域衡阳段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建成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二)远期目标(2031-2035年)
- 经济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2万亿元,建成3-5个千亿级产业集群,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25%,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
- 创新驱动:建成中部地区科创资源密集、转化效能突出的创新高地,研发投入强度达到4%以上,高能级创新平台数量实现翻倍,科技创新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70%。
- 区域协同: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全面提升,成为连接粤港澳大湾区与中部地区的枢纽节点,与郴州、永州形成湘南都市圈协同发展格局,辐射带动湘南地区高质量发展。
- 城乡融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2%,城乡要素双向流动机制全面建立,县域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建成一批全国知名的和美乡村样板,实现城乡一体化高质量发展。
- 文旅发展:世界红色文旅目的地建设成效显著,“伟人故里·抗战名城·湖湘之源”品牌享誉国内外,文旅产业成为支柱产业,年接待游客突破3亿人次。
- 生态环保:建成天蓝、水清、地绿的生态宜居城市,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全面落地,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进城市。
三、核心发展任务
(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集聚高地
1. 做强优势产业集群:延续“一核两电三色四新”产业格局,推动输变电装备、有色金属、盐卤化工、电子信息、核技术应用五大优势产业“稳五进三”,重点培育特高压输变电装备国家级产业集群。实施衡钢特大口径连轧管产业化、先导二期等百亿项目,扶持培育一批百亿级龙头企业。
2. 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智能计量衡器、资源循环利用、数字经济三大新兴产业,建设智能计量衡器产业园、衡州大道数字经济走廊,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运用数字技术、绿色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每年培育新增智能制造企业40家,创建一批绿色园区、绿色工厂。
3. 提升园区承载能级:突出园区主特产业定位,推动水口山铜铅锌产业创建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耒阳循环经济产业纳入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培育池。提升园区承载能力,支持园区调区扩区、布局创新平台,打造一批“智慧园区”“零碳园区”,力争园区规模工业占比达85%以上。
4. 强化产业招商引智:依托中国产业转移发展对接活动、衡商大会等平台,开展“驻点招商”“靶向招商”,围绕丰家洲文创园、“见南山”文旅康养综合体等重点领域,力争每年招引项目总投资1500亿元以上。推动原地倍增、招引新增“两增并举”,激发民间投资活力,培育产业发展新增长点。
(二)强化创新驱动发展,建设中部地区科创转化高地
1. 完善创新平台体系:融入实施“4+4科创工程”,加强与岳麓山实验室、芙蓉实验室合作,争取高能级创新平台、实验室落户衡阳。推进中科院地理资源所衡阳试验站、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点支持智能计量衡器产业园省级平台创建,组建1家省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
2.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推进实施省十大技术攻关项目,布局制造业关键产品“揭榜挂帅”项目10项左右,在核工业、有色金属、钢管及深加工等领域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深化“双高对接”,推进校企合作“双进双转”,提高高校技术成果在衡转化率至30%以上。
3. 优化人才发展生态:深入推行“UP”模式、市校企合作引才等机制,力争引育100个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完善人才住房、医疗、教育等配套服务,实施高端人才引进购房奖励政策,打造区域性人才集聚高地。
4.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认定一批“五首”创新产品,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建立市场化科技成果转化平台,设立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完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三)深化区域协同开放,打造中部地区对外开放门户
1. 融入国家区域战略:深度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支持耒阳市合作发展观察点建设,加强与沿海发达地区产业协同和要素对接。主动承接长株潭都市圈非核心功能疏解,推进南衡高铁(衡柳段)、衡井吉高铁等重大交通项目前期工作,强化与省内重点城市联动。
2. 完善对外开放通道:按照“打通外通道、畅通内循环”思路,构建内联外通的综合交通网络。优化升级“公转铁、公转水、散改集”运输模式,提升中欧班列、湘粤非铁海联运本地货源组织能力,降低物流通关成本。推进衡阳港扩容提质,强化区域性交通枢纽功能。
3. 提升开放平台能级:申建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复制推广自贸试验区改革试点经验,推动自贸协同联动区建设。建好纺织、钟表2个省级外贸特色产业集群,支持企业建设运营海外仓,培育新增内外贸一体化品牌领军企业20家以上。
4. 深化区域合作联动:推动与郴州、永州一体化发展,构建湘南都市圈,实现产业互补、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公共服务共建共享。加强与邵阳、娄底等湘中城市合作,拓展经济辐射范围,形成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四)推进城乡融合发展,打造全国城乡融合发展样板区
1. 优化城乡空间布局:构建“中心城区-县城-特色乡镇-中心村”四级城乡空间体系,推动西渡镇、云集镇、大浦镇、南岳区等地融城发展。推进衡南县、耒阳市省级潜力地区城镇化试点县率先突破,提升县城综合承载能力。
2. 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深化“乡村车间”改革,扩大就业吸纳能力,实现村集体收益持续增长。构建四级供销运营体系,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50万元以上的村达到300个。做强特色农业品牌,扩大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规模,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
3.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实施城乡供水一体化、燃气一体化工程,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进旅游路、资源路、产业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深入开展治房、治水、治厕等五大整治行动,打造市级美丽乡村精品村100个。
4. 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统筹推进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建立城乡教育联盟、医疗共同体。完善城乡社会保障衔接机制,提高农村养老、医疗保障水平。推进农村宅基地“全生命周期管理”,高效办成农村建房“一件事”。
(五)深耕文旅融合发展,打造全国红色文旅融合示范地
1. 整合文旅资源品牌:依托抗战纪念城、湖湘文化发源地等独特资源,整合红色文化、历史文化、生态文化资源,打造以韶山-衡阳红色旅游走廊为核心的红色文旅集群。强化“伟人故里·抗战名城·湖湘之源”品牌形象,提升文旅品牌辨识度和影响力。
2. 创新文旅产品业态:持续扩大“旅发效应”,发展红色研学、生态康养、乡村旅游等业态,打造“见南山”文旅康养综合体等重点项目。开发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文创产品,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深度融合。
3. 完善文旅基础设施:推进丰家洲文创园、湘江风光带文旅项目建设,完善景区交通、住宿、餐饮等配套设施。建设智慧旅游平台,实现景区智能化管理和服务,提升游客体验感和满意度。
4. 强化文旅品牌推广:举办红色文旅节、湖湘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开展全方位宣传。加强与国内外旅游市场对接,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升衡阳文旅国际影响力。
(六)坚持生态优先发展,打造绿色宜居生态城市
1.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严格落实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湘江流域生态保护治理。全面禁止露天焚烧秸秆,推进秸秆综合利用,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实施河湖生态修复工程,构建蓝绿交织的生态网络。
2. 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工业、绿色建筑、绿色交通,推广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应用,降低碳排放强度。推进“零碳小镇”建设,优化能源结构,提高可再生能源占比。加强工业污染治理,提升污水处理、垃圾分类处理能力。
3. 探索生态价值实现:争取衡山、南岳等县区纳入省级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生态产品市场化路径。发展生态旅游、林下经济等生态产业,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
4. 提升城市人居环境: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棚户区改造,完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加强城市精细化管理,打造“畅安舒美”的城市环境,提升市民幸福感和获得感。
(七)完善基础设施体系,强化高质量发展支撑保障
1. 构建现代综合交通体系:重点推进南衡高铁、衡井吉高铁建设,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实施醴娄高速扩容等工程。推进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延伸至衡阳,构建“半小时通勤圈”。提升衡阳港通航能力,发展水铁联运,打造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
2. 强化能源水利保障:优化能源结构,推进新能源项目建设,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推进水库除险加固、灌区改造等工程,提升水资源调配和防洪抗旱能力。
3. 建设数字衡阳:推进5G、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城乡网络全覆盖。推动数字技术在政务、交通、医疗、教育等领域应用,打造“湘易办”衡阳旗舰店升级版,实现100个以上高频特色服务事项“一网通办”。
四、重点项目规划
(一)产业升级项目
1. 衡阳·中国智造谷项目:总投资300亿元,建设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基地、数字经济产业园,培育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2. 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园:总投资200亿元,打造国家级特高压输变电装备产业集群,实现年产值突破500亿元。
3. 智能计量衡器产业园:总投资150亿元,建设研发中心、生产基地及配套设施,形成千亿级智能计量衡器产业集群。
4. 农产品精深加工基地:总投资80亿元,建设湘南地区规模最大的农产品深加工园区,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二)创新平台项目
1. 湘江科学城衡阳片区:总投资250亿元,建设研发中心、孵化器、人才社区等配套设施,打造区域科创高地。
2. 辐射-线粒体与人类重大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总投资50亿元,开展重大疾病研究与技术攻关,提升医疗科技水平。
3. 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总投资40亿元,建设科技成果展示、交易、中试平台,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三)交通基建项目
1. 南衡高铁(衡阳段):总投资300亿元,完善区域高铁网络,强化与北部湾经济区联动。
2. 衡阳港扩容及疏港铁路:总投资120亿元,提升水运通航能力,构建水铁联运体系。
3. 衡州大道快速化改造工程:总投资80亿元,提升中心城区交通通行效率,推动融城发展。
(四)城乡融合项目
1. “十镇百村”和美乡村示范工程:总投资150亿元,建设10个特色产业乡镇、100个和美乡村示范村。
2. 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总投资60亿元,实现城乡供水同源同网,保障居民用水安全。
3. 乡村车间提质扩容项目:总投资50亿元,新建、改扩建乡村车间500个,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8万人。
(五)文旅发展项目
1. 抗战纪念城红色文旅提升工程:总投资100亿元,完善景区配套设施,开发沉浸式红色体验项目。
2. 南岳衡山生态文旅度假区:总投资180亿元,建设高端民宿、康养中心、生态步道等设施,提升景区品质。
3. 丰家洲文创园:总投资70亿元,打造集文化创意、休闲娱乐、商业购物于一体的文创综合体。
(六)生态环保项目
1. 湘江流域衡阳段生态修复工程:总投资90亿元,推进河道治理、湿地保护、植被恢复,改善流域生态环境。
2. 城市绿色低碳改造项目:总投资120亿元,推广新能源交通工具,建设绿色建筑、海绵城市。
3. 垃圾分类处理体系建设项目:总投资40亿元,建设垃圾焚烧发电厂、餐厨垃圾处理厂,实现垃圾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
五、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衡阳市未来10年发展规划实施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统筹推进规划实施。建立规划实施责任制,将规划目标任务分解到各县(市)区、市直部门,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完善规划实施监测评估机制,定期开展规划实施情况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优化规划内容。
(二)政策保障
制定出台产业升级、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城乡融合等方面专项政策,形成政策合力。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整合各类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领域发展。创新投融资模式,积极对接省专项债“自审自发”试点,力争中央资金份额占全省10%以上,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
(三)要素保障
强化土地保障,在国土空间规划中预留一定比例建设用地指标支持重大项目建设,创新“点状供地”模式。加强资金保障,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为企业提供融资服务。保障能源、水资源供给,优先满足重点项目和民生需求。深化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主要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要素价格机制。
(四)监督考核
建立规划实施监督考核机制,将规划实施情况纳入各县(市)区、市直部门年度绩效考核体系。加强社会监督,定期向社会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广泛听取公众意见建议。对规划实施成效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进行问责。
六、结语
未来10年是衡阳市全面提升省域副中心城市能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本规划立足衡阳发展实际,紧扣国家和区域发展战略,明确了“五地”发展定位和目标任务。全市上下需凝心聚力、锐意进取,扎实推进各项重点工作,确保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将衡阳建设成为支撑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增长极,谱写中国式现代化衡阳实践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