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技圈最火的话题,除了AI大模型就是光芯片了。这个藏在光模块里的“小零件”,如今成了全球争抢的香饽饽,有钱都难买的局面正在蔓延。随着算力时代全面到来,光芯片的需求迎来爆发式增长,全球供应缺口已经扩大到25%-30%,而国产企业抓住机遇强势突围,龙头企业业绩迎来爆发式增长,国产替代的浪潮正在改写全球市场格局。
可能很多朋友还不清楚,光芯片到底是个啥?简单说,它就是光通信的“心脏”,负责把电信号转换成光信号,实现高速数据传输。咱们平时刷视频、用云盘、玩线上游戏,背后都离不开它。尤其是现在AI大模型训练、数据中心扩容,对数据传输速度的要求越来越高,800G、1.6T这些高速光模块成了刚需,而光芯片作为光模块的核心部件,成本占比高达30%-70%,直接决定了光模块的性能和价格,需求自然水涨船高。
![]()
这波光芯片的需求爆发,核心驱动力就是全球云厂商的算力竞赛。2025年第二季度,微软、亚马逊等全球头部云厂商的资本开支同比激增69%,达到874亿美元,这些钱大部分都投在了数据中心建设和AI基础设施上。谷歌更是把2025年的资本开支指引提高到910亿—930亿美元,Meta也上调至700亿-720亿美元,大家都在疯狂加码算力,就怕落后于人。
英伟达的动作更能说明问题,未来六季度他们计划出货2000万块Blackwell Rubin芯片,这些芯片一旦投入使用,需要海量的高速光模块来配套,直接拉动了100G EML、200G CW等高端光芯片的需求。有行业数据显示,2024年800G光模块的出货量已经达到750万支,2025年需求突破1000万支,而2026年1.6T光模块的需求可能会直接冲到2000万支,行业供需缺口预计会达到30%-40%。
需求端如此火爆,供应端却掉了链子。光芯片可不是随便就能生产的,它属于高技术门槛的产品,核心原材料是磷化铟衬底,这种材料的产能主要集中在日本JX、美国II-VI等少数几家企业手里。而且扩产周期特别长,从建厂到量产至少需要18个月,根本赶不上需求增长的速度。这就导致了全球光芯片供应缺口从之前的20%,一路飙升到现在的25%-30%,不少光模块厂商都面临“一芯难求”的困境,甚至出现了预付定金排队等货的情况。
国际巨头的表现也印证了市场的火爆。全球光芯片龙头企业Lumentum,2026财年第一季度的营收同比增长58.4%,其中60%的收入都来自云和AI基础设施业务。更让人意外的是,他们第二季度的营收指引比原计划提前两个季度突破6亿美元,这足以说明AI光芯片的需求远超预期。业绩发布后,Lumentum的股价直接暴涨23%,资本市场用真金白银投票,看好这个赛道的前景。
就在全球市场供不应求的时候,国产光芯片企业终于迎来了逆袭的机会。以前高端光芯片市场基本被国外厂商垄断,国产化率不足15%,咱们不仅要花高价采购,还得看别人的脸色。但这些年,国产企业在技术研发上持续投入,终于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跨越,现在已经开始向领跑发起冲击。
国家政策的支持也给国产光芯片的发展添了一把火。国家大基金三期专门投入300亿元支持光芯片国产化,加上中芯国际14nm工艺的成熟应用,让25G光芯片的良率提升到了92%,技术瓶颈被逐一突破。北向资金也嗅到了机会,2025年增持光芯片板块超过200亿元,政策和资本形成共振,为国产替代铺平了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国产光芯片企业的业绩迎来了爆发式增长。源杰科技作为国产光芯片的龙头之一,专注于25G/50G高速率DFB激光器芯片,他们的100G EML产品良率提升到85%后,价格比进口产品低30%,很快就抢占了中际旭创等主流光模块厂商的订单,2025年营收预计增长120%。
仕佳光子的表现同样亮眼,2025年前三季度他们实现营业收入15.60亿元,同比增长113.96%;归母净利润3.00亿元,同比增长727.74%,扣非归母净利润更是暴涨1210.13%。虽然第三季度单季净利润环比有所下降,但整体增长势头依然强劲。他们开发的800G/1.6T光模块用MT-FA产品已经实现批量出货,1.6T光模块用AWG芯片及组件也完成了研发,正在客户端验证,技术实力越来越强。
光迅科技则是国内唯一能量产10G以上高端光芯片的厂商,他们的100G/400G高速光芯片实现自研,不仅保障了国内5G基站与数据中心光模块的供应链安全,还在国际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华工科技在光模块领域的突破也带动了光芯片需求,他们的1.6T光模块已经实现量产,还首推了3.2T CPO超算光引擎解决方案,2025年上半年光模块业务营收同比激增124%,达到37.44亿元,成为公司增长最快的引擎。
除了这些龙头企业,长光华芯、东山精密等企业也在加速追赶。长光华芯拥有“无源+有源”光芯片平台,AWG芯片全球领先,CW光源业务也取得了突破;东山精密通过收购索尔思光电切入光芯片领域,已经能够供应EML光芯片,国产阵营正在不断壮大。
国产光芯片之所以能快速崛起,核心原因有三个。第一是技术突破,经过多年研发,国产光芯片的良率和性能已经达到国际水平,像25G光芯片良率92%、100G EML芯片良率85%,已经具备了规模化量产的条件;第二是性价比优势,国产芯片价格比进口低30%,在全球供应链紧张的情况下,性价比成了核心竞争力;第三是供应链安全需求,很多国内光模块厂商都愿意支持国产芯片,减少对国外供应商的依赖,形成了良性循环。
不过在亮眼的成绩背后,我们也得清醒地看到,国产光芯片还面临一些挑战。虽然中低端产品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替代,但在更高端的产品领域,和国际巨头还有一定差距。而且核心原材料磷化铟衬底的国产化率还不高,大部分依赖进口,这还是一个潜在的风险点。另外,光芯片的研发投入大、周期长,需要持续的资金和人才支持,不能指望一蹴而就。
但从行业趋势来看,光芯片的黄金时代才刚刚开始。Lightcounting预测,2026年光模块市场规模将突破220亿美元,到2028年光芯片市场规模将达到85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高达32%。硅光技术的发展更是给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硅光兼具高性能与低成本优势,2028年市占率有望攀升至48%,这对国产企业来说,又是一个实现弯道超车的机会。
对于投资者来说,光芯片赛道确实值得关注,但也不能盲目跟风。建议重点关注三个方向:一是高速率赛道,聚焦1.6T、3.2T等下一代光模块对应的激光器芯片、探测器芯片厂商;二是新技术赛道,布局硅光、CPO、LPO等前沿技术的头部企业;三是国产替代赛道,关注光芯片自给率提升相关企业,尤其是在磷化铟、砷化镓等核心材料领域有突破的公司。
不过也要注意风险,比如部分企业可能存在业绩不及预期的情况,像仕佳光子三季度的净利润就没达到市场预期,导致股价波动。而且随着市场需求旺盛,部分芯片价格可能会上涨,2026年100G EML芯片价格或上涨15%-20%,200G CW光源涨幅可能达到30%,这会给光模块厂商的成本控制带来压力,进而影响行业格局。
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光芯片的爆发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其实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随着国产光芯片技术的成熟和成本的降低,未来高速网络的资费可能会更便宜,数据传输速度会更快,不管是工作还是娱乐,体验都会越来越好。而且国产替代的推进,也能让我们在科技领域更有话语权,不再被国外“卡脖子”。
在我看来,国产光芯片的崛起不是偶然,而是中国科技产业长期积累的必然结果。这些年,我们在半导体、光电子等领域的研发投入持续增加,培养了大量专业人才,搭建了完善的产业链配套,正是这些基础工作,让我们在算力时代到来时,能够抓住机遇实现突破。
源杰科技、仕佳光子这些龙头企业的爆发,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的日夜攻关,是企业在技术研发上的坚定投入。他们没有被国外的技术垄断吓倒,而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突破瓶颈,从良率不足50%到现在的85%以上,从低端产品到高端产品,每一步都走得异常坚实。这种不服输、敢创新的精神,正是中国科技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展望未来,随着1.6T光模块的放量和3.2T技术的推进,光芯片的需求还会持续增长。预计到2027年前,磷化铟衬底的产能都无法完全匹配需求,全球光芯片缺口可能会维持在20%以上,这对国产企业来说,是挑战也是机遇。如果我们能在核心材料、高端芯片等领域持续突破,未来不仅能占据国内市场,还能在全球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
国家大基金三期的300亿元支持,加上地方政府的配套政策,比如陕西的“追光计划”已经累计投入约15亿元构建“6英寸化合物芯片+8英寸硅光芯片”双中试平台,这些政策支持将为国产光芯片的发展提供更有力的保障。相信在政策、资本、技术的多重驱动下,国产光芯片的国产化率会快速提升,有望在2027年前后突破50%,彻底改变全球市场格局。
最后想说,光芯片的火爆不是短期的炒作,而是算力时代来临的必然趋势。国产企业的爆发,不仅让我们看到了中国科技产业的进步,更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在这个充满机遇和挑战的赛道上,希望更多国产企业能够坚守初心、持续创新,用技术实力赢得全球市场的尊重,让中国“芯”在光通信领域绽放出更耀眼的光芒。
这波由算力驱动的行业繁荣,不仅让光芯片成了科技领域的“硬通货”,更给中国科技产业带来了弯道超车的绝佳机会。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产光芯片会成为全球市场的主角,书写属于中国科技的新篇章。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