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本该是语言的彩虹桥,如今却常变成文字密室逃脱——
读者手握放大镜也找不到钥匙,诗人还在门后得意地笑。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晦涩变形记:从含蓄到加密
过去的朦胧是美酒:
李商隐说“春蚕到死丝方尽”,你虽不懂具体指什么,但心会被揪一下;
戴望舒的雨巷里,丁香姑娘的愁绪,像梅雨季的湿气,能沾到你身上。
现在的晦涩像乱码:
把“不锈钢”和“量子纠缠”炖一锅,读者尝不出味道,只怀疑自己智商欠费;
用古甲骨文写地铁早高峰,像用摩斯密码点外卖——技术很酷,但饿肚子。
![]()
谁在给诗歌穿防弹衣?
诗人患上“深度焦虑症”:
怕被说肤浅,就给诗句裹上十层包装纸;
像不会做饭的厨师狂撒香料,最后尝不出食材本味。
评论家变成“谜语人”:
从“一朵云”能分析出存在主义危机,
仿佛不说点晦涩术语,就显不出专业功底。
小圈子玩起“文字密室游戏”:
用别人看不懂的暗号写诗,像初中生传纸条用火星文,
圈外人误入现场,尴尬如参加陌生人的婚礼。
![]()
晦涩的三宗罪
1. 吓跑读者:
普通人翻开诗集像看高数书,三行之内瞳孔地震,
转而投向短视频的温柔乡。
2. 冻僵情感:
用“钛合金的孤独”代替“想家”,技术含量飙升,共情指数归零——
像机器人写情书,词汇华丽但心跳缺席。
3. 断送传承:
中学生写作文宁可引用歌词也不敢碰诗,因为“看不懂要扣分”;
诗歌从语文课本的C位,沦落成“附加题”里的钉子户。
![]()
找回诗歌的烟火气
向白居易取经:
写诗后读给邻居奶奶听,
她皱眉就改,直到她说“这像我孙子的心事”。
允许诗里飘出油烟味:
写写外卖小哥的保温箱、程序员掉落的头发、失眠时刷手机蓝光映亮的脸——
这些不比“宇宙的孤独”更真实?
![]()
好诗的温度计
晦涩诗像冷冻仓:
读者站在玻璃门外看冰雕,
精美但冻手。
推荐阅读《中国现代诗歌选》(《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中国现代诗歌选(《语文》推荐阅读丛书 人民文学出版社)
¥13
京东
好诗像冬日暖炉:
可能炉灰沾衣,但愿意伸手烤火,
甚至添一把自己的柴。
诗不是谜语竞赛,而是深夜路灯下,两个陌生人突然对望时,那一刻心照不宣的亮度。
晦涩或许能赢得评论家的掌声,但只有真诚,才能让一首诗从纸面跳进某人的心跳里。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