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的文学领域,副刊散文作为一种常见的文学体裁,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副刊散文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套路化现象。这种现象的形成,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种因素相互交织、共同作用的结果。
![]()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一、作者:在生存与理想间走钢丝
1. 写作的“快餐化”
稿费按字数计算(千字百元),催生“注水散文”;
日更压力下,只能套用“万能模板”:
“睹物思人→回忆往昔→人生感悟”三段式。
2. 安全区依赖症
编辑偏好“正能量”“温情脉脉”,
于是大量散文变成:《母亲的针线篮》《故乡的槐花》《一只猫的启示》;
冒险创新可能被退稿,而套路由路保证“发表即胜利”。
案例:
某副刊作者坦言:“写‘外婆的旧衣柜’上了头条,后来编辑总让我复刻类似题材。”
![]()
二、编辑:流量焦虑下的保守主义
1. 筛选机制的异化
用“数据预判”代替文学判断:带“乡愁”“亲情”关键词的文章打开率更高;
避免争议性主题(如社会批判、边缘人群),
选择“无害的美文”。
2. 生产流程的工业化
副刊排版需要“情绪稳定”的稿件:开头抒情、中间叙事、结尾升华;
编辑修改时倾向于“磨平棱角”,删除个性化表达,统一成温和文风。
![]()
三、市场:读者与算法的共谋
1. 阅读的“舒适区”定律
数据显示:70%读者偏好“5分钟可读完、有明确结论”的散文;
深涩、多义性作品被算法判定为“低传播风险”。
2. 情感消费的速食化
人们用散文缓解焦虑,而非追求思想碰撞;
标题党盛行:《愿你被世界温柔以待》比《论虚无》点击量高10倍。
![]()
四、破局可能:从“制造”到“创造”
1. 作者觉醒
拒绝“情感批发”,从真实经验中挖掘细节:
不写“伟大的母爱”,而写“母亲撒谎说不爱吃肉”;
跨界汲取养分(如纪录片镜头感、诗歌的留白)。
2. 编辑突围
设立“实验专栏”,给非常规作品发表机会;
引入读者评审团,打破单一审美垄断。
3. 读者教育
通过共读活动引导深度阅读:
对比套路文与鲁迅《野草》的力度差异;
鼓励“慢阅读”奖励机制(如留言需引用原文细节)。
![]()
五、深层反思:文学不能沦为情绪按摩
副刊散文的危机,本质是文学功能被窄化——
它本应揭示真实、刺痛麻木、拓展感知,而今却常沦为“心灵鸡汤”或“精致摆设”。
真正的散文应如针灸:
在看似平淡的文字下,精准刺中时代与人性的穴位。
所以:
当一篇散文让人读完只觉得“舒服”,却没有任何困惑、震颤或反思,它已背叛了文学的本质。
打破套路,需要勇气拒绝合谋,更需要敬畏文字的力量——
它不该是流水线上的标准化产品,而应是照亮生活暗角的野火。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