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5岁的张大姐,最近饭后总觉得胸闷气短。她本来以为是“上了年纪,活动少”,没太在意。直到一天在小区里遇到邻居李叔,两人闲聊间才发现,李叔比自己年纪还大,却精神头十足,还能坚持爬楼梯。
细聊后,李叔笑着说:“我可一直盯着体重,这东西一过65岁,不能随便放纵。”张大姐有点纳闷:“都说年轻人要控制体重,咱们上了年纪还能胖点不?”李叔没急着回答,反问一句:“你知道你现在的体重,在医生眼里合适吗?”
![]()
张大姐一时语塞,她意识到一个被忽视的健康难题:年纪越大,体重还重要吗?医生们又是怎么看的?或许你压根没意识到,65岁之后,体重管理的标准其实和年轻人大不相同。不少人以为“老了瘦点好”,还有人觉得“胖点有福气”,但真相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到底65岁后体重该保持在什么范围?哪种体重最有利于健康长寿?下面,医生为你权威解读。
随着年龄增加,人体新陈代谢速度减慢,肌肉逐渐流失,基础代谢下降。很多人步入65岁后,食欲下降但体重反而上升,或过于追求“瘦”,导致体力下降,增加意外风险。那么,65岁后的体重到底应该怎么管?
据2022年中国老年健康研究数据,体重过低的老年人骨折、感染及死亡风险提高20%-37%;而体重过高,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风险也显著上升。
有研究指出,老年人单纯追求低BMI,反而易导致营养不良、免疫力下降。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中华医学会均强调:老年人健康的体重标准应区别于年轻人,应结合身体、疾病状态综合评估。过瘦、过胖都不利于健康,科学保持理想体重才是长寿关键。
![]()
医生建议,65岁以上群体,体重保持在下面3个区间更利于健康:
BMI在22~27之间最理想
根据中华医学会建议,65岁及以上人群最佳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区间为22~27。低于22属于偏瘦,可能伴有肌少症或营养不良;而BMI高于27,肥胖相关慢性病风险升高。数据显示,BMI处于24~26的老年人,平均生存年限比BMI<22高出15.7%。
不要盲目追求“瘦”
老年人若体重明显偏低(比如男士体重低于50kg、女士低于45kg),跌倒和骨折风险上升约29%。另一项覆盖万余名中国老年人的随访研究显示,BMI<20者心衰住院风险高出1.47倍。体重过轻不仅影响体力,还影响免疫力,遇到疾病时“后劲儿不足”。
![]()
肌肉量比单纯体重更重要
专业医生主张:对于老年人而言,肌肉量和体脂均衡比仅仅看体重数字更关键。理想体重并不是越低越好,尤其是随着肌肉流失,单纯减重容易造成肌少症、易疲劳、活动受限。医学会推荐,一定要防止盲目“节食”或极端减重,否则反而削弱身体抵抗力。
如果你已年过65,别急于节食减重,也不可放松自我管理。权威医生建议日常可关注以下3点:
保证充足优质蛋白摄入
饮食中应增加鱼、蛋、豆制品、牛奶等富含蛋白的食物。研究表明,每日摄入1-1.2克/公斤体重的蛋白质有助于维持肌肉量。
![]()
每天适量有氧结合力量训练
年龄大了更要运动,快走、太极、哑铃、弹力带练习均可促进肌肉维持与脂肪代谢。研究发现,每周3次力量训练,能使老年人肌力提升10-15%,跌倒风险降低18%。
定期监测体重及身体成分
建议每月测量一次体重及腰围,及时调整饮食和运动方案。对体重波动超过2公斤,及时咨询专业医生或营养师,排查潜在健康隐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