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前总统在日本横须贺登上“乔治·华盛顿”号航母,在甲板上与数千名官兵和军方领导交流时,当场问了官兵对蒸汽弹射器、电磁弹射器的看法。听到大多数人都倾向于用蒸汽方案后,他当着大家的面把电磁弹射叫成“华而不实的电子玩具”,还说要签署行政命令要求今后新建的航母重新装回蒸汽弹射。这些话既是技术问题上的判断,也是有政策倾向的表态,可能会改变美军未来航母装备的发展方向。
![]()
技术上争论一直就有,并非最近才开始。电磁弹射首次在美军新一代航母上使用,目的在于提升弹射效率、适配更多飞机。“福特”号初期服役的时候,在747次弹射当中出现了10次大故障,这比海军原先允许的大故障频率要高出许多。美国海军原本打算每隔4166次弹射就接受一次大的故障,但是“福特”号早期的数据同此相距甚远,大概相当于多了几十倍。到了2025年,系统稳定程度有所改善,不过仍旧会每大约400次弹射出现一次故障,这样的水平还是比起理想的差了十倍左右,要是用这种情形来换作普通人所理解的方式,就好似买了一款很贵的智能家电,然而它常常死机,让人对它的可靠度产生怀疑似的。
电磁弹射与舰载机搭配也出现麻烦,拿F - 35C来说,按照原先的安排应当较早开始跟弹射器协同试验,不过第一次成功实施弹射却比预想晚了五年之久,在做试验的时候,F - 35C在执行有关弹射的任务期间发生故障的概率曾于2023年达到17%,如果是在战时的情况下就将引发严重的后果,电磁弹射从设计到可以稳定运转所需的时间是存在的,这就造成了军方处在可靠性和前沿性能之间两难的选择。
![]()
成本问题一直是争议焦点,电磁系统本身研发和造价就很高昂,维护程序也被诟病麻烦、操作不稳”,在公合承诺要靠行政命令改变弹射方案的他特意去基层官兵那里交流采集意见,把士兵的意见当成自己主张的支持点,在政治动员上有意无意地暗示了这种做法,也在政策宣传方面透露出了运作方式。
从工程和产业角度把蒸汽弹射重新推回主流不是小事,美国在2008年交付最后一艘“尼米兹”级航母“布什”号之后,整体上转向了电磁技术。与蒸汽弹射相关的生产线和技术团队逐步减少、转产或解散,负责相关设备的承包商之一即文中提到的“美巴布科克·威尔科克斯公司”,随着订单量下降而关闭了生产线,并于2020年宣告破产并解散。其结果是设计制造大型舰用蒸汽弹射器的能力在美国出现明显衰减。
![]()
想要把蒸汽弹射恢复成完整的产业链,就要再次投入大量的资金去建厂买设备,重新组织供应渠道,还要招工程师和技工进行培训。很多有关键经验的人都退休了或者转行去了,要把新人培养到能独立顶岗的水平大概要三五年的时间。蒸汽弹射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机械传动、高压蒸汽控制以及热力学调节的过程,并不是简单的车间就能复制出来的,重建起来难度接近于重新研制一套新的系统而不是简单地修复旧机器。
美国在围绕技术路线争论的时候,其他国家继续推进自己的方案并取得进展。中国在航母弹射技术上也有行动和成果,“福建”舰就已完成了一些电磁弹射的关键试验,在稳定性和适配性方面有积极迹象,在这艘船上歼-15T、歼-35以及空警-600等舰载平台也完成了电磁弹射起飞训练,显示了系统对不同机型的兼容能力,有关方对中国电磁弹射的描述比较成熟且可用性强,能够与本国舰载飞机更好地配合。
![]()
电磁弹射本身有一些技术上的好处,可以输出更大的瞬时推力,能量释放的时间在两到三秒左右,这种能量释放的能力被形象地比喻成数万台家用空调同时全功率运行。它能根据飞机的重量来调节发出的能量,这就使得一些重型战机或者满载起飞成为可能,提高了单架飞机的活动半径和携带弹药量,电磁系统的反应速度与精确控制也减轻了对飞机结构的影响,提升了出动率,在海上复杂的环境里,快速连续的弹射能力直接影响舰载机作战节奏。
美中在这件事上做的不一样,美国碰到新技术稳定问题的时候,有回去用老技术的趋向,中国选了坚持攻关,慢慢改良电磁弹射有关的技术,并且推动它在航母上实用起来,争论不只是技术好坏的问题,也牵涉到一个国家在技术路线上有没有决心去投入。
![]()
关于“福特”号的运行数据,官方以及公开报道显示,“福特”号完成弹射测试数千次以上,累计弹射次数已达到上万级别。虽然弹射次数增加,但是核心系统依旧需要外部力量,在复杂海况下故障问题依然存在。而中国有的航母在电磁弹射试验中则表现出相对稳定的运行状态,并且能够与新型隐身舰载机结合,增强编队隐蔽性、打击能力。
站在更高的角度,这场围绕弹射技术的争执暴露了一些美国在航母发展上的深层次矛盾:一面想要做跳跃式的改变引入新系统、新技术。但是对于可靠的考量、工程是否成熟能否实现,又往往考虑不够充分。导致重要的装备出现运行的风险,在决策上摇摆不定、没有长时间持续性的攻坚克难和资金投入之后,一个国家能够成为科技领先的那部分基础会被动摇。退回到蒸汽这个方案也不是将老设备重新装到军舰那么简单的事情了,涉及到的产业链条以及人才成本都是无法一蹴而就的,短时间内不可能达成作战需求。
这次高调要回蒸,综合来看更多体现政治动员加安全性担心,技上有优点有缺点,选哪条路要顾及可靠,成本,战效以及工业能力这些,当前这种情况提醒军事装发发展得既往前推新还要看工程化,测试,保养这类具体事务。要是仅仅因为短时间内出小差和开支问题就舍弃新开方向,将来也许就要错过提高作战水平的机会,相反坚持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技术难关上,维持正常的研究检测体系,在久远的竞争过程中大概还能够守住优势地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