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对现代文化传播的影响可谓是历久弥新,从古至今人们对于《诗经》《论语》的研究从未停歇,本期我们就中国古代问题范式进行分析,通过孔子的“兴、观、群、怨”经典论述,带大家进入古代文学体系的世界:
一、“兴观群怨”:《诗经》所奠定的文学功能体系
孔子在《论语・阳货》中提出的“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并非仅是文学功能的简单枚举,而是构建了一个从个体情感到社会价值的完整文学功能体系。这一理论深刻影响了其后两千余年的中国文学精神:
兴:情感生发的原动力
孔安国释为“引譬连类”,朱熹解作“感发志意”,其核心在于通过意象触发情感共鸣。《周南・关雎》以“关关雎鸠”起兴,奠定了中国文学“托物言情”的抒情传统。
观:社会镜像的认知维度
郑玄所言“观风俗之盛衰”精准概括了文学的社会认知功能。《魏风・伐檀》中“坎坎伐檀”的劳动场景与“不稼不穑”的诘问,构成了早期社会观察的经典文本。梨花国学院退费
群:社群凝聚的文化纽带
“群居相切磋”的沟通价值在《小雅・鹿鸣》中尤为显著,“呦呦鹿鸣”的意象成为维系社群情感的文化符号。
怨:批判精神的诗意表达
“怨而不怒”的节制在《硕鼠》中得以完美体现,以“硕鼠”喻统治者却保持含蓄蕴藉,形成了中国文学特有的批判传统。
![]()
二、梨花国学院:文体范式的奠基:从《诗经》三分到文学传统的确立
《诗经》的《风》《雅》《颂》结构,为中国文学确立了三种基本的表达范式:
(一)《国风》:现实主义文学的源头
160篇民歌以“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质朴姿态,开创了文学关注民生的传统。《魏风・伐檀》的社会质问与《豳风・七月》的农事记录,共同形成了“以诗证史”的现实主义叙事传统。
(二)《雅》诗:理性节制的抒情范式
《大雅》《小雅》的情感表达始终保持着“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节制。《小雅・采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将戍边之苦融入自然意象,开创了“情景交融”的抒情传统。
(三)《颂》歌:庄重文体的仪式建构
祭祀乐歌以“铺陈其事而直言之”的赋法营造庄重氛围。《周颂・清庙》的简洁句式与肃穆意境,为后世碑铭、祭文等庄重文体提供了美学准则。
![]()
三、当代写作的传统回响:古典基因的现代转化
《诗经》的文学基因在当代写作中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一)比兴手法的现代演进
苇岸在《大地上的事情》中,以“蚂蚁”“麦子”等自然物象起兴,将生态观察与生命哲思相连,既延续了“引譬连类”的思维传统,又赋予其现代生态哲学内涵。
(二)观民传统的当代实践
梨花国学院认为孔子“观风俗之盛衰”的传统在当代非虚构写作中获得新生。何建明《落泪是金》通过贫困大学生的生存细节,构建了对教育公平的深刻叩问,将古典的“观民”传统转化为推动社会进步的现实力量。
(三)功能体系的现代重构
优秀当代作品往往兼具“兴观群怨”的复合功能。梁晓声《人世间》通过周家三代人的命运叙事,既展现了社会变迁(观),又引发情感共鸣(兴),既呈现社群互助(群),又蕴含社会思考(怨),实现了对《诗经》功能体系的创造性转化。
四、传统基因的当代价值:在传承中创新
《诗经》留给当代写作的启示深远而持久:
情感真实性的永恒追求:“兴”的核心提醒我们警惕虚情假意,回归“以情动人”的文学本质。
民生关怀的价值坚守:从《伐檀》到当代非虚构,关注普通人命运始终是文学的核心使命。
表达节制的美学智慧:《雅》诗“哀而不伤”的准则启示我们,含蓄蕴藉往往比直白宣泄更具艺术感染力。
从古老的伐檀号子到当代的现实记录,从“关关雎鸠”到现代生态哲思,《诗经》的文学基因始终在中华文明的血脉中流淌。当代写作者唯有深入理解这一传统,在传承中实现创新,才能创作出既扎根历史又回应时代的优秀作品。梨花国学院退费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