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高新区道路施工现场到淠干右岸步道改造现场,透水铺装、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等海绵城市元素在裕安区随处可见,一场关于城市与水和谐共生的实践正悄然展开。六安市裕安区坚持以“渗、滞、蓄、净、用、排”的系统理念,书写着高质量发展的城市新篇章。
在六安高新区长乐路一期建设工程现场,技术负责人杨涛正指挥工人进行边坡绿化施工。这条全长1205米的南北向道路,两侧2米宽的绿化带内隐藏着巧妙设计。“我们采用雨水花园方案,通过透水铺装层和盲管系统,将路面雨水收集至绿化带,既缓解排水压力,又为植物提供养分。”杨涛解释道,这种“会呼吸”的道路设计,正是高新区海绵城市建设的缩影。高新区平桥园内独山西延路项目正在铺设水稳基层,项目负责人徐道丰指着中央绿化带说:“这里将建成下沉式绿地,促进雨水自然下渗,既补充地下水,又减轻管网负担。”
裕安区的海绵城市建设已形成系统化布局。近两年,高新区总投资约7000万元,实施了永泰路、永嘉路等4条海绵道路改造。其中,永泰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达到85%,年径流污染消减率达到72%。在淠干右岸片区,5公里长的步道改造工程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现场负责人申安喜指着新铺设的透水混凝土基层介绍:“这种材料孔隙率达15%,雨水渗透速度是普通混凝土的20倍,能有效缓解内涝问题。”技术员朱纯富补充道:“我们采用分层结构设计,从上到下依次为透水砖、透水混凝土和级配碎石,形成完整的雨水渗透系统。”这些创新实践背后,体现了裕安区对海绵城市理念的深刻理解。
海绵城市建设不仅带来生态效益,更提升了民生福祉。在淠干右岸步道改造现场,市民王庆芝看着新铺设的透水砖感慨道:“以前下雨天,人行道积水能没过脚踝,现在雨水迅速下渗,走路再也不怕溅一身泥。”这种变化源于裕安区对城市“毛细血管”的精细改造——将传统不透水步道升级为透水结构,并同步建设雨水花园、植草沟等海绵设施,使步道成为集通行、蓄水、景观功能于一体的生态空间。
随着4条海绵道路年底全面完工,裕安区将新增海绵城市面积7.8万平方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60%。站在新的起点上,裕安区正以海绵城市建设为支点,撬动城市品质全面提升。未来,这里将形成“路网成环、水系成网、绿廊成环”的生态格局,让城市在雨水的滋养中焕发新生,为六安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赵宇)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