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法国又出事了。这次,不是街头暴乱,不是黄背心,不是难民冲突,而是一场毫无征兆的“疯子式撞人”。11月5日,法国西部滨海夏朗德省奥莱龙岛,一个普通的午后,一辆汽车突然冲上人行道,横冲直撞。十人受伤,有的只是路过,有的在骑车,还有的正好在聊天,没能躲开。司机下车后,还不忘再添一把火,真的是字面意义上的那种火。他试图纵火烧车,像在宣告一种彻底的破坏。警方赶到,把他制服。消息传到巴黎,整个法国一片哗然。第二天,马克龙发声了,说他感到震惊。是的,他震惊了。问题是,法国民众一点都不震惊。因为这种事,已经太多了。
![]()
法国人早就习惯了“突发”。突发枪击、突发纵火、突发袭击、突发冲撞,就像天气预报一样,只不过没人能预测是哪天、哪个角落。这次的凶手是个三十岁左右的法国籍男子,有盗窃、酒驾等前科。听起来,像极了那种社会边缘人,混不下去、心态失衡、对世界充满怨气。法国这几年,这样的人太多了。而更让人心惊的,是这种极端式报复社会的冲动,正一点点渗透到欧洲普通人生活中。今天是车撞人,明天可能就是砍人、爆炸、纵火。人们的日常,像是在一根随时可能断裂的绳子上行走。
法国的安全问题,这几年几乎成了一个常态化的噩梦。巴黎街头的防暴警察已经成了城市风景线,监控镜头遍布,但依旧拦不住疯狂。每当这种事件发生,媒体总会写,总统震惊,社会哀悼,司法介入。然而几天后,一切归零。人们照常喝咖啡、逛超市、上下班。下一次,又来一场新的震惊。问题是,法国的震惊太多了,多到人已经麻木。这才是真正可怕的地方。
法国是个浪漫的国度,但浪漫的背面,是一种潜在的崩溃感。近几年,法国社会的撕裂越来越深。移民矛盾、贫富差距、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治安持续恶化。人心浮躁,愤怒的人越来越多,压抑的情绪像堆积的火药,只等一点火星。有学者说,这些突发事件其实是一种集体焦虑的泄口。这话没错,但也太轻描淡写了。焦虑不会自己变成撞人。一个人能把车开上人行道,这不是冲动,是彻底的精神坍塌。法国的精神坍塌,不只是个体的,是整个社会的。
![]()
你看,那些游行示威越来越频繁。年轻人举着标语,喊着自由、平等、尊严。可是他们的脸上,更多的是无力。工作没着落,房租太贵,治安太差,未来看不到光。一边是精英政客坐在会议室里谈改革,一边是普通人被生活磨到发疯。久而久之,社会就像一口高压锅,偶尔爆一次,只是因为阀门没拧紧。马克龙说他相信司法会查明真相。当然会查。但查出来又能怎样?结论不会变,嫌犯精神异常、无政治动机、单独作案。然后呢?然后媒体继续报道新的震惊事件。
法国这些年的治安崩塌,不是偶然,而是整个社会结构的回音。太多边缘人被挤出了生活的主流,却没人接住他们。政府忙着改革养老金、推行AI、搞外交、谈国防,而街角的小酒馆、地铁口的流浪汉、郊区的贫民区,才是社会的真实切面。那些地方,才孕育出最危险的导火索。别忘了,法国是个自诩自由平等的国家。但自由太多,平等太少。人们嘴上喊着理性、文明,可每一次突发,都在撕开那层薄薄的现代社会幻象。在现实里,法国越来越像一个外表精致、内部崩裂的瓷杯。裂纹已经存在,只是暂时没碎。
![]()
更讽刺的是,每一次类似事件后,法国舆论都会陷入一场循环。第一步,震惊。第二步,哀悼。第三步,追责。第四步,遗忘。就像一场仪式,重复到麻木。社会舆论说“我们要反思”,政府说“我们要行动”,然后没有人真的反思,也没人真正行动。大家都在装作还可以继续正常生活,好像只要再多几个震惊,法国就会习惯。但习惯这种东西,本身就是一种悲哀。有时候,人类的恐怖并不是灾难频发,而是当灾难变得不再令人惊讶。那说明麻木已经彻底取代了恐惧。
这场撞人事件的背后,不只是一个疯子的冲动,而是整个社会的阴影。那种潜伏在表面秩序之下的、压抑而失控的能量。一个三十岁的年轻人,带着前科,带着怒火,带着彻底的放弃,在一个岛上,选择了最极端的方式去喊一句,我存在过。马克龙说他震惊,其实,法国该震惊的,是为什么这种事一再发生,而大家早已不再震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