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中国航空报)
![]()
刘颖
朋友圈里满溢着“致敬追光者”的暖流,短视频中流淌着精心制作的幕后花絮,一幕幕感人画面,一句句真挚祝福,这一天,新闻宣传工作者这份职业的价值被看见、被认同、被致以深深的敬意。
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刻,越是需要我们保持一份清醒:新闻宣传工作者的价值,从来不该只在11月8日这天被点亮,它更应闪耀在那些无人注目的日常——当没有鲜花、没有掌声时,我们是否依然能凭借内心的热爱与笃定,伏案笔耕,持镜前行?
这份笃定,源于我们对工作价值的深刻认同。新闻宣传绝不是企业运行中可有可无的点缀,更不是鲜花与掌声的附庸。它是塑造企业魂魄、传承事业薪火的高尚事业。它既要传承历史,也要启迪未来;既要记录当下,也要塑造明天。
我们是历史的“打捞人”让沉睡的记忆焕发新生
今年“七一”,我们采访了96岁高龄的老党员张琪。这并非一次例行的致敬,而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抢救性挖掘。在老人缓慢而清晰的叙述中,一段关乎企业技术文脉的珍贵历史——《技术管理14条》的编制始末,得以重见天日。我们做的,不只是记录一位老人的回忆,更是叩开了一扇历史之门,打捞起一颗沉淀着智慧与精神的“时间胶囊”。
当这篇报道引发技术体系的学习热潮,当这份尘封的《技术管理14条》被重新审视并焕发新的生命力时,我深刻地认识到:我们的笔和镜头,是能够激活历史、照亮现实的。我们让一段被遗忘的优良传统,成为推动今天技术管理进步的活水之源。这种连接过去与现在,并能为未来发展提供滋养的能力,便是我们自信的底气。
我们是精神的“摆渡人”让薪火在岁月中传承
在开展庆安公司建厂七十周年专题片制作任务时,我们面对的不仅是海量的史料与人物,更是一个如何将企业七十年峥嵘岁月淬炼成时代精神的命题。当88岁的老技术专家杨树森掷地有声地说出“哪怕付出生命也要完成任务”的誓言时;当傍身“中华技能大奖”多项荣誉的老技能专家王旺民谦逊回忆“领导交办的任务终于完成了”时;当智能制造专家裴建平回顾团队“如果没有这十多年的坚持,就没有今天的成绩”时——这些朴实无华却饱含深情的讲述,通过我们的镜头和笔端,汇聚成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一刻,我清醒地认识到:我们不是在简单地剪辑素材,而是在铸造一把名为“精神”的宝剑。这把剑,既凝聚着“以身许国”的铮铮誓言,又闪耀着“使命必达”的执着坚守,更镌刻着“十年磨一剑”的创新魄力。当这些真实的声音在建厂七十周年大会上引发经久不息的共鸣时,这把精神之剑已然破开时间的迷雾,让一代代航空人的报国初心与奋斗激情,精准地传递到今天每一位奋斗者的心中。
我们是微光的“点燃者”让平凡绽放不凡的光彩
报道航空劳模陈栓的过程,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不只是记录他的成绩,更是探寻他为何能成为今天的他。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的叙事,我
们将一个抽象的劳模称号,还原为一个有血肉、有情感、可感知、可学习的奋斗榜样。
这种宣传,是在企业中树立一座精神的灯塔,清晰地向所有员工昭示:我们崇尚什么,我们鼓励什么。它潜移默化地塑造着积极奋进的文化氛围,这是一种无声却强大的价值引领。这就是我们的工作——不喧哗,自有声。
从事新闻宣传工作十五年,我一路见证了媒体生态的巨变。当下,新闻宣传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我始终相信,在这个需要信念的时代,比追逐热点更重要的,是守护一份清醒;比博取关注更可贵的,是保持一份定力。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这份担当,让我们甘于在无声处耕耘,也让我们学会在时光中沉淀。当喧嚣散去,那些由我们亲手打捞的历史、摆渡的精神、点燃的微光,终将在岁月长河的某个转角,发出深沉而持久的回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