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傍晚时分,在一个普通的社区里,老王和邻居们一如既往在院子里聊天。邻居孙大爷突然紧张地拍了拍老王的肩膀:“你知道吗?咱们小区60岁的李叔,昨晚饭后突然胸闷倒地,救护车来得很快,可还是没抢救过来。”
这一消息让围坐的几个人瞬间安静下来。大家七嘴八舌议论着,要不是李叔平时身体还不错,几乎没什么大病,谁能想到会发生这样的悲剧?追问之下才发现,李叔多年有饭后服用各种保健品的习惯,还常常觉得多补充点营养总是好的。
![]()
这个意外让不少中老年朋友警觉:长期服用保健品,真能保健康吗?是否其中隐藏着我们忽视的危险?医生的答案或许会让你意外,不是每个人都适合长期、大剂量补充保健品,反而有5大注意事项不可不知,特别是第3点,很多人都容易忽略。
饭后保健品习惯的背后,究竟是健康的守护者,还是无声的隐患?让我们一探究竟。
很多人认为,“吃保健品,总归比不吃好”、“能补点营养总是好的”,但真相远非如此简单。
保健品不是药物,更不是万能防病剂。
据《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城乡中老年群体中,有54.3%的受访者表示日常有服用多种保健品的习惯。
而北京协和医院一项对2267名中老年人的随访研究中发现,长期无医师指导下盲目补充保健品,反而引发代谢性综合征风险增加18.7%,其中维生素E、钙、鱼油类补充剂并非人人需要。
![]()
医学专家指出:
普通人日常饮食均衡,无需额外补充大多数营养素;特定保健品如“降血脂”“抗疲劳”等,效果多为辅助,缺乏确凿证据支撑其“防病”功能;服用过量甚至可导致肝肾功能受损,诱发血液黏稠、心脑血管意外等并发症。
李叔的案例并非个例。2022年《中老年保健品使用安全调查》指出,连续3年以上服用2种及以上保健品者,发生肠胃不适、血压波动、肝功能异常等不适的比例达12.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7.9%)。由此可见,盲目信赖保健品,反而可能为健康埋下隐雷。
别以为随意吃保健品没事,医生提醒:如果你也有长期服用保健品的习惯,以下5点一定要牢记,尤其是第3点,很多人只关注“补得多”,却忽视了“补得对”。
勿将保健品当成“万能药”
很多中老年人将保健品视为预防心脏病、降血糖等“安全保险”,而忽略了疾病的根本预防要靠规律生活、合理膳食与适度运动。哈佛大学一项覆盖31,542名老年人的追踪项目显示,合理膳食与健康生活习惯的防病效果优于单一保健品干预。
![]()
避免重复、超量服用
保健品成分多有重叠,如多种“补钙片”含维生素D,“护眼胶囊”加维生素A,长期叠加容易超过人体承受上限。
以钙片为例,成年人每日摄入量应控制在1000-1200mg,长期超量可增加肾结石风险高达23%。因此,服用前务必看成分,避免重复摄入。
特殊人群应慎用
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肝病、癌症等慢病及服药人群,须严格遵医嘱,并谨慎选择保健品。例如,部分含锌补剂可能影响降压药物吸收,而一些高蛋白补剂则会加重肾脏负担。
![]()
观察不良反应,及时停用
若出现消化不良、皮肤瘙痒、腹泻、失眠等异常,应立即停用并寻医。数据显示,中老年保健品消费者中,约有1成曾经历轻微过敏或消化不适,不应轻视初期信号。
选择正规品牌,遵医嘱科学服用
公众调查显示,“微商”“三无”产品是假冒保健品高发地,相关部门多次发出消费警告。选择国家批准的正规渠道、品牌,并依据医生建议调整剂量,是避免用药风险的关键。
要让保健品真正服务健康,建议遵循以下原则:
饮食为主、补充为辅。优先保证三餐均衡,多样化摄取自然食物,大部分营养素均能满足身体日常需求。
定期体检,科学评估需求。如骨密度低、铁缺乏等,建议依据化验报告,在医生指导下个性化补充。
![]()
保健品不可替代药物治疗。慢病患者务必先遵医嘱规范治疗,再考虑是否需额外补充,切勿擅自调药。
精准选择,勿迷信广告吹嘘。警惕“包治百病”“快速见效”等非法广告,保健品声明“不能替代药物”的标识一定要看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