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称,台当局设立“代表处”的计划陷入了僵局,因为爱沙尼亚不肯松口。
这不禁让人疑惑,爱沙尼亚这两年在台海问题上,怎么突然“怂”了?
2023年,爱沙尼亚明明高调拍板,同意台当局在其首都塔林设“代表处”,可两年过去,这事愣是卡在原地没动静。
核心分歧在于:台当局想抄立陶宛的作业,用“台湾”当名称,爱沙尼亚却死咬着只能叫“台北”,半点不让步。
![]()
爱沙尼亚首都街头
什么原因让爱沙尼亚突然变得这么谨慎?答案就一个:立陶宛的教训太疼了,它可不想重蹈覆辙。
2021年,立陶宛非要顶着中方抗议,让台当局开设所谓的“代表处”,以为能借此对美示好,同时向美国和台当局讨点好处。
结果呢?中方直接把两国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领事业务都得托拉脱维亚代管。
经济上更狠,立陶宛的牛肉、奶酪、朗姆酒全被暂停进口,木材、激光设备这些主力出口货直接丢了中国市场,对华出口额跌到2020年的两成,琥珀和激光设备几乎在中国绝迹。
波罗的海的克莱佩达港以前多热闹,现在就有多冷清,中欧班列全绕着它走,货运量骤减三成,港口收入大跳水,物流企业倒了一批又一批。
![]()
立陶宛总统瑙塞达
那些指望靠台当局和美国救场的中小企业更惨,台当局许诺的投资基金、信贷全是空头支票,美国的承诺也没兑现,好多木材厂、奶酪厂订单堆成山,最后只能破产关门。
到2024年,立陶宛国债飙到470亿美元,占GDP的35%,成了欧盟里少见的经济“拖油瓶”。
这血淋淋的例子就摆在眼前,爱沙尼亚能不犯怵吗?
哪怕他们之前也有过勾连台当局的小动作,现在也不得不认清现实。
毕竟爱沙尼亚现在的日子不好过,本身他们东边就要防着俄罗斯,这种时候要是得罪中国,纯属给自己找不痛快。
而且中国市场对爱沙尼亚来说不是可有可无的。
![]()
他们的电子元件、农产品好多都靠对华出口,真被列入反制清单,这些产业就得跟着遭殃。反观台当局,除了嘴上喊喊“合作”,压根给不了实际好处。
一边是惹不起的经济伙伴,一边是没油水的“政治盟友”,爱沙尼亚用脚都能做出选择。
对外直接放话“‘台北代表处’才符合一个中国政策”,这个态度摆得明明白白。
其实这件事情,只是台当局“国际拓展”遇冷的一个缩影。
比如在非洲,南非就给了它结结实实一击。
2024年10月起,南非不光强制台当局的“代表处”迁出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还直接在政府官网上把名字改成“台北商务办事处”,彻底扒掉了它的“官方”伪装。
![]()
台当局不服气,今年9月突然宣布对南非禁运47项半导体产品,号称要“反制”。
结果呢?才过两天就紧急叫停,说是“要协商”。
这出“最短命反制”把台当局的窘迫暴露得明明白白。
后来台媒爆料,这根本不是什么“协商成功”,而是南非手握半导体产业离不开的钯金、铂族金属,暗示要反制,台当局立马就怂了。
这一出戏,让全世界看了笑话。
在欧洲,台当局的处境更尴尬。
台当局这两年天天琢磨着和欧洲国家签“贸易协议”,除了欧洲,他们还找澳大利亚、新西兰、加拿大谈了个遍,结果几乎所有国家都装没听见。
![]()
就拿加拿大来说,之前他们的确和台当局有过谈判接触,可新政府上台后直接撂了挑子,转头和印尼签了贸易协议,压根不提前边的事。
为啥大家都不待见民进党当局呢?说白了就是不值当。
这些国家都靠对华贸易吃饭,谁也不想为了台当局得罪中国,冒外交降级、经济受损的风险。
法国上半年是想打“台湾牌”,拉着台企搞半导体合作,结果中方一施压,不仅暂停了部分合作项目,还对白兰地征收反倾销税,法国最后也没讨到好。
台当局总觉得自己手里有“筹码”,一会儿想靠“金钱外交”买支持,一会儿想拿芯片当“武器”,可现实是,在“一个中国”原则这个国际共识面前,这些手段全是白费力气。
爱沙尼亚卡它两年,南非逼它改名,欧洲国家对它冷淡,本质上都是一个道理:没有国家会为了虚无缥缈的“政治承诺”,赔上自己的实际利益。
![]()
立陶宛的惨状还没过去,爱沙尼亚已经学会了“踩刹车”。
这恰恰说明,中国的反制从不是“随意施压”,而是用实际行动划出了红线——谁要是敢在台湾问题上越界,就必须付出代价。
对其他国家来说,这是再清楚不过的警示。
“台独”这条路走不通,想靠外部势力拓展所谓“国际空间”,终究只是一厢情愿的幻想。
中国守得住主权,更护得住利益,谁要是非要往红线上撞,只会落得和立陶宛一样的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