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最近北交所的新闻铺天盖地,机构投资者交流会开得热火朝天。作为一个在量化领域摸爬滚打十年的"老司机",我注意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机构们忙着布局北交所的专精特新企业时,很多散户朋友还在为"赚了指数不赚钱"而苦恼。这让我想起一个经典的市场悖论——牛市里,为什么大多数人反而更容易亏钱?
![]()
一、北交所的"机构盛宴"与散户的"认知鸿沟"
上个月底那场北交所机构投资者交流会,可谓星光熠熠。证券公司、公募基金、保险资管的大佬们济济一堂,讨论着281家上市公司中那些藏在产业链上游的"隐形冠军"。数据显示,这些企业里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过半,净利润中位数7000多万——这规格,比很多主板公司都体面。
但有趣的是,当我打开股吧论坛,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指数都4000点了,我的账户还在3000点徘徊""涨的都是别人的股票""一买就跌,一卖就飞"…这种割裂感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在《围城》里说的:"城里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进来。"
数据显示,自4月7日上证指数企稳到10月30日突破4000点期间:
- 指数涨幅19.6%
- 仅40%个股跑赢指数
- 但4200只上涨个股中,4000余只振幅超30%
这说明什么?市场从来不缺机会,缺的是发现机会的眼睛。就像北交所那些被机构盯上的专精特新企业,它们的价值不是突然冒出来的,而是早就藏在量化数据里。
二、牛市的"障眼法"与数据的"照妖镜"
很多人以为牛市就是闭着眼睛买都能赚钱,这简直是天大的误会。股市的本质是博弈场,哪有什么稳赚不赔的买卖?反倒是牛市里,因为交投活跃、流动性好,大资金玩起"障眼法"来更加得心应手。
我常跟朋友说,走势是最会骗人的东西。它成本低(画个K线就行)、误判率高(十个人能有十一种解读)、还有群众基础(大家都爱看)。这就好比魔术表演,观众越是盯着魔术师的手看,就越容易错过机关所在。
但大资金的交易行为可不会骗人。就像北交所那些机构投资者:
- 公募持仓稳步增长
- 社保保险资金持续流入
- 正在筹备10只专精特新指数产品
这些动作在量化系统里都会留下清晰的"脚印"。我用了十年的那套量化系统有个"机构库存"指标(橙色柱状图),专门追踪这类大资金的活跃程度。它不会告诉你明天是涨是跌,但能清晰显示:哪些股票被机构长期看好,哪些只是昙花一现。
![]()
三、两个案例:当K线遇到量化数据
去年我遇到两个特别典型的案例。两只股票同时经历调整后反弹:
- A股:中阳线气势如虹
- B股:小步慢爬犹犹豫豫
按传统技术分析,肯定选A股对吧?但量化数据给出了相反的答案:
![]()
A股的"机构库存"已经消失殆尽,就像宴席散场后的冷清;B股虽然走势温吞,但机构资金暗流涌动。后来的结果你们猜到了:
![]()
A股反弹一日游后继续探底,B股却走成了慢牛。这让我想起《围城》里那句:"对于丑人来说,细看是一种残忍。"对股票而言,"细看"就是要穿透K线表象,直击资金本质。
四、投资中的"围城困境"
现在回到开头那个问题:为什么北交所机构在狂欢,散户在观望?因为大多数人的决策链是这样的: 听说北交所有机会→打开行情软件→看K线走势→觉得涨太高/没启动→错过
而机构的决策链是: 研究宏观政策→分析产业链→量化筛选→资金布局→等待价值发现
这个时间差就是认知的红利。就像现在北交所公募配置仅占股票总市值的0.4%,与其上市公司数量占比严重不匹配——这种肉眼可见的差距,在量化系统里就是明晃晃的机会。
五、给普通投资者的三个建议
- 关注资金流向而非价格波动就像北交所那些被社保、保险资金盯上的企业,它们的价值不取决于单日涨跌
- 建立自己的数据观察体系可以是简单的量价关系梳理,也可以是复杂的量化模型
- 理解市场的分层结构主板、创业板、北交所就像不同的生态系统,需要不同的观察视角
最后说句掏心窝的话: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真正有价值的数据往往藏在细节里。就像我用了十年的那套量化系统,它最宝贵的不是预测功能,而是能帮你过滤掉90%的市场噪音。
声明:本文涉及的市场数据及信息均来自公开渠道整理,仅供交流参考。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本人从未建立任何收费群组或提供个股建议,谨防不法分子冒用名义行骗。若内容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