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解体以后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通过接触现代级、苏-27/30、T-80等先进装备,了解前苏联三军数据链系统,同时接触到法国通信技术,按照我海军要求陆续上舰901/902/903数据链—它们分别实现舰艇编队内组网通信、舰机协同引导及超视距目标指示功能,支持反舰导弹的远程打击 :901链用于舰艇间情报交换,902链实现舰对飞机的引导,903链则通过飞机中继扩展探测范围;有效提升中国海军的多系统信息交换能力—它们抗干扰能力不强、体积不小;
![]()
2003年前后,中国海军又推出TJN-905型综合数据链,向下兼容901、902、903链的功能,并首次实现海、空、岸基平台的一体化数据传输。该系统采用统一信息格式,支持多网络互通,传输距离超千公里,具备战区级加密能力,成为指挥自动化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052B型“广州”舰、052C型“兰州”舰、054型护卫舰及22型导弹快艇等新一代舰艇均装备905链,显著提升编队协同作战效能;
![]()
2000年代中期,906型宽带高速数据链投入使用,专为舰艇编队提供实时、网络化指挥信息传输,数据吞吐量较前代提升数倍。同时,JIDS三军联合信息分发系统开始部署,通过舰载、机载和陆基终端实现跨军种数据共享,为海、陆、空、火箭军的协同作战奠定基础;
![]()
2000年后,650系列战略卫星通信站、622系列战术卫星通信站成为舰艇标配,配合“北斗一号”导航系统,解决远洋作战中的通信覆盖和定位难题。例如,北斗系统为反舰导弹提供精确坐标修正,卫星链路则支持岸基指挥中心对远海编队的实时控制。
![]()
2005年“机动-4号”演习中,三大舰队首次突破第一岛链,数据链在跨海区协同、超视距打击等科目中表现突出。例如,052C型驱逐舰通过数据链接收预警机目标信息,成功模拟对“敌方”航母的远程攻击 。2009年亚丁湾护航任务中,数据链保障了舰艇与舰载直升机、护航编队间的高效通信,提升反海盗行动的响应速度;
![]()
针对我军舰艇数据链早期系统易受干扰的问题,新一代数据链采用跳频、扩频、猝发通信等技术,并引入量子加密试验,使通信可用性在强电磁环境下达到99.99%。例如,905链的密钥销毁功能和906链的电磁兼容设计,有效增强战场生存能力;
尽管国产数据链在2010年前取得显著进步,但与美军Link-16相比,仍存在终端设备体积大、组网灵活性不足等问题。例如,美军Link-16的联合战术信息分发系统(JTIDS)已实现小型化,而中国同类设备(如舰载端机)仍需占用标准机柜 。不过,中国在数据链与相控阵雷达、舰载武器系统的深度融合上独具特色,为后续技术超越埋下伏笔;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这一时期的数据链建设为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护卫”转型提供关键支撑:905链与鹰击-12反舰导弹结合,使舰艇编队具备对航母战斗群的超视距打击能力,配合卫星侦察,构建起覆盖第一岛链的防御体系;海军数据链的应用推动“网络中心战”理念的实践,促进作战流程的重构,例如将目标识别到打击的OODA循环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
海军数据链研发带动国内半导体、通信协议等领域的突破,为后续055型驱逐舰的综合射频系统、空警-600预警机的数据融合技术奠定基础;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海军数据链建设从“填补空白”到“体系成型”,通过引进消化、自主创新和实战检验,逐步构建起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战术通信网络。这一过程不仅提升了海军的核心战斗力,也为未来智能化海战的发展提供重要基石。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告知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