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唐宋八大家,你第一时间想起的是谁?我想大多数人起到的是苏式。中国文学的天空群星璀璨,而苏轼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星辰之一了。然而就是这样一颗耀眼之星,他的一生却经历着不少的至暗的时光,时而如奔腾不息的长江,既惊涛拍岸的壮阔,也有水波不兴的宁静。他的灵魂,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碰撞中,淬炼出超越时代 的人格魅力与艺术境界。
苏轼的少年得志,可以说是科举史上传奇。二十一岁应试,以《刑赏忠厚之论》令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惊叹。初入仕途的苏轼满怀儒家济世情怀,在凤翔、杭州任上兴修水利、赈济灾民。然而,命运的转折发生在乌台诗案,一纸讥讽新法的诗句,将他从庙堂之上拉入黑暗的监狱,后来便被贬到黄州。
![]()
黄州,这个长江边的小城,成为苏轼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贬所。正是在这里,苏轼变成了“东坡居士”。他脱下士大夫的长衫,穿上农夫的粗衣麻布,赤膊在东坡上躬耕养家。物质的匮乏与精神上的苦闷没有摧毁他,反而催生了他艺术的喷井。《念奴娇.赤壁怀古》的豪迈,《前赤壁赋》的深邃,《寒食帖》的淋漓,都是在这段时期创作成就的。还有那传到今天的人间美味--东坡肉,想起都让人垂涎三尺。也是在这个物资匮乏的地方他想着法子把人们都不爱吃的猪肉做成了价廉物美的美食,也是从此开始了各种美食的探索之路。
![]()
当命运再次将他推回权力中心,官至礼部尚书,他并未沉醉于权力的甘露,始终保持着一份难得的清醒。然而党争的旋涡再次把他卷入一 再次贬惠州,最后到儋州,一次比一次遥远,荒凉。
在惠州刚建好了属于自己的小窝,适应了岭南的暑热之气,尝了荔枝的三把火后,六十二岁高龄的苏轼,踏上了海南这片蛮荒之地,这里“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即使这样他还是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开办学堂,传播文明的火种,采药治百姓,带百姓挖井解决喝水问题,在狂风暴雨中完成了自我超越。
![]()
回首苏轼的六十六载生命历程,我们看到的不只是一个天才的艺术家,更是一个在极端困境中依然保持精神自由的勇者。他的一句“也无风雨也无晴”鼓励着暂时在迷雾中的人们,眼前的困难都会过去,大胆从容的往前走,风雨总会过去。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