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时节
盐城市大丰区刘庄镇光荣村的田野里
大豆已经收割完毕
一个月前
这片看似普通的豆田里
却进行着一场
“变害为宝”的实践
![]()
村里首次尝试的豆丹养殖顺利完成采收。从田间人人厌弃的“害虫”到集体经济增收的“宝贝”,这场跨越认知的农业探索,不仅让光荣村找到了特色养殖的门道,更成为该镇围绕“富民强村”目标,多点培育特色经济、激活乡村振兴动能的生动缩影。
![]()
豆丹,即豆天蛾幼虫,曾是大豆田常见“害虫”,农民需喷药防治。然而在连云港灌云等地,它却是一道地方美食,市场需求旺盛。“以前在大豆田里看见豆丹,第一反应就是打药除掉,生怕它啃了叶子影响豆子产量,没想到现在成了赚钱的‘金疙瘩’。”光荣村党支部书记王元军指着刚采收时拍下的照片,回忆起与豆丹结缘的始末。2024年,他作为农业带头人参加省“头雁”培训,当从灌云同学口中得知当地已将豆丹打造成特色产业后动了心:“要是能把这个项目引回来,说不定能给村里的农田增收找到新出路。”
![]()
今年7月,该村选定3亩大豆田作为首个“试验田”,他们没有贸然建大棚,而是选择先从露天养殖起步。“没经验,先摸透生长规律,也能降低试错成本。”王元军解释。为兼顾大豆产量与豆丹养殖,村里提前做足准备:投卵前半个月全面打药清除田间原有害虫,后续严格停用农药,且停用时长比理论要求多5天以上。“豆丹对农药极敏感,一点残留就可能致死,必须确保绝对安全。”9月大豆进入开花期,村里按每米间隔投放50-60个虫卵的密度完成首轮投卵。“开花后投卵是关键,此时豆苗长势稳,幼虫初孵吃叶慢,不影响结荚;等豆子结荚,幼虫长大吃掉部分叶子,还能增加大豆光照,可以让豆子产量稳中有升。”
经过近1个月生长,10月上旬豆丹迎来采收。有趣的是,采收时间被选在了晚上。“白天豆丹和豆叶颜色几乎一样,很难找,晚上用紫光灯一照,它的身体会反光,一眼就能看见。”最终,3亩田共收获豆丹180斤,按每斤35元的市场价卖给灌云的固定收购商,总收入6300元。“虽然因为天气影响,产量没达到预期,但比单纯种大豆还是多赚了不少。”王元军说。
首次露天养殖让该村尝到了甜头,也摸清了露天模式的短板:除了受天气影响大,鸟类、蚂蚁、马蜂等天敌也会影响豆丹产量,且只能在大豆生长季养殖,一年只能收获一茬。“要想扩大规模、提高收益,建大棚是必然选择。”王元军说,早在露天养殖启动前,村里就把大棚建设纳入了规划。“我们计划12月动工,总投入6万元左右新建总面积5亩的5个大棚。”王元军算了一笔长远账,大棚使用寿命至少10年,且能实现反季节养殖,春季4月投卵,“五一”节前上市;夏季7月投卵,中秋节前上市,这两个时间段都是豆丹消费旺季,价格能比普通季节高不少;两茬豆丹之间,还能插种一茬生长周期1-2个月的叶菜,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率。
![]()
![]()
与此同时,该镇新桥村和友谊村的蚂蚱养殖也渐入佳境。两村依托盐城汝译食品有限公司的产业链资源,从今年5月起陆续建成养殖棚,如今已完成第3茬采收。当前,两村正循着全镇“促进富民增收”的要求,将蚂蚱养殖从集体大棚延伸至村民辅房,让小空间发挥大效益。两种特色养殖的成功试水,为该镇发展“六种经济”提供了新思路。“豆丹养殖不需要大面积连片土地,村民家前屋后的小块空地都能利用,大棚投入大,适合村集体先行先试,露天养殖投入少,更适合农户参与。”王元军说。而蚂蚱养殖在空间利用上更具灵活性,村民30-50平方米的辅房空间正好可以利用。
无论是大豆田里的豆丹
还是棚舍庭院中的蚂蚱
两种“小昆虫”的养殖实践
正是该镇贯彻落实
“聚焦自主经营、创业发展
促进村集体收入登上新台阶”部署的
生动体现
如今
该镇以村集体带头示范
农户积极参与的模式
用“小养殖”撬动“大增收”
让不起眼的“小昆虫”
成为乡村振兴的“致富信使”
共同绘制乡村振兴新图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