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晨小姐 ● 来源公号 ╳晨小姐的红尘客栈
● 配图 ╳ 来自网络,如侵权请联系删除
“立,建始也;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2025年11月7日12时04分,我们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9个节气,立冬。
这一时刻,斗指亥,太阳到达黄经225°,标志着秋意渐消,冬寒初至,天地万物从繁茂生长转入休养闭蓄的阶段,一幅静谧深沉的冬日画卷缓缓展开。
![]()
立冬的内涵,藏在“立”与“冬”的字义之中。
“立”是开端,是转折,如同大自然按下了季节切换的按钮;“冬”是终结,是沉淀,意味着一年的耕耘在此收官,生命的能量转而向内积蓄。
古人对时节的感知尤为敏锐,将立冬后的物候变化归纳为“三候”,层层递进勾勒出冬的脚步:一候水始冰,随着气温降至冰点,江河湖面褪去往日的波澜,凝结出薄薄的冰晶,仿佛给大地镶上了一层琉璃;
二候地始冻,寒气深入土层,湿润的土地逐渐板结坚硬,踩上去发出清脆的声响,藏在土里的虫豸早已蛰伏,不再轻易现身;
三候雉入大水为蜃,深秋时节还在田间地头觅食的野鸡,此时悄然隐匿于水边沙洲,古人无法追踪其踪迹,便浪漫地认为它们化作了海中的大蛤,用神话色彩为物候变迁增添了几分诗意。
![]()
立冬不仅是自然的节点,更是承载着千年民俗的文化符号。
“立冬补冬,补嘴空”的谚语流传至今,各地都有立冬进补的传统。
北方人偏爱一碗热气腾腾的饺子,“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俏皮又温暖,饺子形似“交子”,寓意新旧交替,也饱含着抵御严寒的期许;
南方则流行炖一锅羊肉汤,配上生姜、当归,肉质鲜嫩,汤汁醇厚,一碗下肚,暖意从胃里蔓延至四肢百骸,所谓“冬吃羊肉赛人参”,正是顺应时节的养生智慧。
![]()
除了饮食,古代还有“迎冬”仪式,天子率百官身着黑衣,祭祀玄冥之神,表达对自然的敬畏,祈求冬日平安;
民间则有祭祖、酿冬酒、晒冬阳等习俗,让寒冷的冬日多了几分烟火气与仪式感。
顺应立冬“收藏”的节气特质,养生的核心在于“养藏”,即养护身体的阳气,积蓄能量。
起居上,应遵循“早睡晚起,必待日光”的原则,早睡可养阳气,晚起能固阴精,避免因熬夜或过早外出而耗损元气;
![]()
保暖尤为重要,“寒从脚起”,要特别注意脚部、颈部和腰部的保暖,睡前用温水泡脚,能促进血液循环,驱散寒气。
饮食上,宜温补不宜寒凉,可多吃羊肉、牛肉、山药、栗子等温热性食物,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抵御寒气,但需注意避免过量进补,以免加重肠胃负担,同时可搭配白萝卜、白菜等清热润燥的食材,平衡温补之性。
情志方面,冬季万物凋零,人易心生寂寥,应保持心境平和,少思虑、少躁动,如古人所言“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通过静思、读书等方式调养心神,让身心与自然同频。
![]()
立冬不是终结,而是孕育新生的开端。田野里的麦苗在冻土下悄悄扎根,树木褪去枝叶只为集中养分抵御寒冬,生命以一种沉默的方式积蓄力量,等待来年春天的绽放。
于我们而言,立冬也是一个沉淀自我的契机。
不妨放慢脚步,总结过往一年的得失,卸下疲惫与浮躁,在冬日的静谧中滋养心灵;如同自然收藏万物,我们也收藏过往的经验与感悟,为新的征程积蓄能量。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立冬是四季轮回中不可或缺的一环,它教会我们敬畏自然、顺应时序,也让我们懂得沉淀与等待的意义。
![]()
当寒风起,落叶尽,不妨裹紧衣衫,捧一杯热茶,在烟火气中感受冬日的温暖,在静谧时光里积蓄前行的力量。
愿这个立冬,我们都能藏纳秋光,安度冬寒,在岁月的流转中,收获属于自己的安稳与从容。
免责声明:语录和图片等素材源自互联网公共渠道,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