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扎堆关闭花呗?揭开其消费“面具”,才知背后水有多深
傍晚的杭州武林广场地铁站,刚下班的98后小夏一边往出站口走,一边在支付宝里点下“关闭花呗”的确认键,旁边的同事看到了忍不住说:“你也跟风关了?我上周就关了,上个月分期买了个耳机,算下来利息比我想象中高太多!” 出租屋里,00后室友们聊天也聊到,身边越来越多人开始“告别”花呗——不是没钱花,而是怕被套路。中国银行业协会2024年发布的《消费信贷市场报告》显示,2023-2024年,18-30岁年轻群体中关闭花呗、借呗等互联网消费信贷产品的比例同比上升了37%,其中杭州、成都、深圳等新一线城市的关闭率最高,达到42%。曾经被年轻人当作“月光救星”“应急神器”的花呗,如今为啥不香了?
![]()
1. 算笔明白账:花呗“免息”背后的真实利率有多高
花呗最吸引人的就是“本月花、下月还,最长40天免息”,但这只是“入门诱惑”,一旦选择分期或最低还款,真实利率能让你吓一跳。咱拿实际数据说话:花呗分12期的官方费率是8.8%,看似不高,但换算成年化利率其实超过15%——比如借12000元分12期,每月还1000元本金+88元手续费,总手续费1056元,实际占用资金的平均成本折算下来,年化利率达到16.2%。而2024年央行规定的民间借贷利率司法保护上限是一年期LPR(3.45%)的4倍,也就是13.8%,花呗部分分期利率已经悄悄超过了这个上限。更坑的是最低还款额,只还账单的10%看似轻松,但剩余部分会从消费日起按日算利息,日利率0.05%,年化就是18.25%,要是欠1万元,一年光利息就1825元。上海某金融调研机构2024年的调查显示,70%的年轻用户都不知道花呗分期的真实年化利率,还以为“手续费没几个钱”。
2. 3个隐形陷阱,让你越借越穷停不下来
除了利率猫腻,花呗还有几个隐藏套路,专门拿捏年轻人的消费心理。第一个是“自动分期”陷阱,很多人开通时没注意,默认勾选了“账单金额超X元自动分期”,等收到账单才发现被分期,手续费都扣了;第二个是“临时额度”诱惑,每逢618、双11,花呗就会主动提临时额度,看着额度变高,年轻人忍不住多消费,最后临时额度到期,还款压力陡增;第三个是“模糊计费”,账单里只写“手续费”,不写真实年化利率,2023年银保监会就明确要求,消费信贷产品必须清晰披露年化利率,但不少用户反映,花呗的年化利率需要自己手动计算,不仔细找根本看不到。2024年杭州消保委受理的消费投诉中,关于花呗的投诉量同比下降了18%,但其中“隐性收费”“利率不透明”的占比仍高达65%,说明这些套路还在悄悄坑人。
3. 年轻人消费觉醒:从“超前透支”到“理性存钱”的转变
越来越多人关闭花呗,核心不是没钱了,而是消费观念变清醒了。央行2024年一季度金融统计数据显示,18-30岁群体的平均储蓄率较上年同期上升了5.2个百分点,很多年轻人开始拒绝“花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95后白领小周的经历很有代表性:之前她每个月花呗账单都超8000元,工资到手先还花呗,存不下一分钱,直到一次生病要交医药费,才发现自己连应急钱都没有,从那以后她就关了花呗,改用储蓄卡消费,每个月强制存2000元,现在已经攒下了1万多元应急金。这种转变还体现在社交平台上,小红书、抖音上的“存钱打卡”“极简消费”话题播放量超50亿次,00后们晒出的“无花呗生活”分享,点赞量动辄几万,大家开始明白:真正的安全感,不是透支额度给的,而是实实在在的存款。
4. 3种替代方案,消费自由不依赖花呗
关闭花呗不代表要“节衣缩食”,这3种更划算的消费方式,既不踩坑又能满足需求。第一种是用信用卡,很多银行信用卡的免息期长达56天,分期年化利率多在8%-12%,比花呗低不少,还经常有加油、吃饭的优惠活动;第二种是“预算规划+储蓄卡”,每月发工资后,先把固定开支和储蓄的钱转去单独账户,剩下的再用来消费,从源头避免超支;第三种是正规银行消费贷,要是真有大额应急需求,国有银行的消费贷年化利率多在4%-8%,远低于花呗,而且利率透明、没有隐性收费。深圳某银行2024年的数据显示,18-30岁年轻群体办理低息消费贷的人数同比上升了29%,大家开始主动选择更划算的信贷产品,而不是被花呗“牵着鼻子走”。
花呗的走红,曾迎合了年轻人的超前消费需求,但随着大家消费观念的成熟和对套路的看清,“关闭花呗”成了一种理性选择。消费的本质是为了让生活更好,而不是被债务绑架。希望这篇文章能帮你看清花呗的真面目,不管是继续用还是关闭,都能做到明明白白消费,守住自己的钱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