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区伍佑中心幼儿园,孩子们不叫她柏老师,更爱喊她“老师妈妈”。她叫柏栋杰,一位在幼教一线默默耕耘了二十九年的教师。她没有使用琳琅满目的现成教具,而是俯身从家乡的土地上寻找宝藏——麦秆、落叶、古镇的青石板都成了她课堂上的“活教材”。她用智慧和爱心,为孩子们搭建起一座连接童年与乡土的彩虹桥。
![]()
走进柏栋杰的课堂,仿佛进入了一个微型的自然博物馆。孩子们围坐在一起,面前摆放的不是标准化玩具,而是他们和柏老师一起采摘的麦秆、收集的落叶乃至从河边捡来的石子。“我觉得老师妈妈像魔术师,什么都会变!”大班学生陈妤琪举着一幅用树叶拼贴成的小画,兴奋地说,“她会教我们用树叶做小花和公主裙,我很喜欢她。”
![]()
在电子产品充斥的今天,为何执着于这些“土材料”?柏栋杰有着自己的坚持。“教育的起点是‘感知’,”她拿起一块表面粗糙的石头向记者解释,“这块石头有温度、有纹理,是孩子们亲手从河边捡来的。这个过程本身就是学习,它连接着孩子和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这种真实而鲜活的触感,是任何精美教具都无法替代的。”
![]()
![]()
![]()
柏栋杰的课堂,边界远不止于教室。她常常带着孩子们走进田野,漫步在承载着千年历史的伍佑珠溪古镇。在她看来,教室的围墙不应该是孩子认知的边界。“教育要‘接地气’。”柏栋杰说,“孩子们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就应该先去了解和热爱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这些熟悉的材料和文化,能给他们带来最真实、最深刻的体验和归属感。”学生李依冉就曾在古镇的探索中有了惊喜发现:“今天我跟老师妈妈看见了紫藤树,它的树根有点像咱们伍佑糖麻花一样,我觉得很有趣。”
![]()
将游戏与乡土文化深度融合,让孩子们在玩耍中亲近、理解并爱上家乡,是柏栋杰鲜明的教学特色。这条路并非一开始就被理解,但她始终坚信方向是对的。近年来,她将多年的实践与思考凝练成论文和课题,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利用乡土资源开展课程游戏化”教学方案,让这些“土办法”绽放出独特的教研之花。
![]()
“我用心探索、撰写论文,就是想把我们这些‘土办法’背后的教育价值讲清楚,形成一套真正接地气的方案。”柏栋杰的目光坚定而温暖,“我希望让更多人看到,我们伍佑的本土文化,就是最丰厚的教育资源,值得带着孩子们一起去挖掘和传承。”
![]()
廿九载春秋,柏栋杰以乡土为卷,以爱心为笔,在平凡的幼教岗位上,默默书写着不平凡的教育故事。她守护着每一份童真,静待着每一朵花开,为盐南幼教的“百花园”增添了一抹独特而质朴的乡土芬芳。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