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除夕清晨,美国纽约街头的积雪还没来得及清理,零下13度的寒风卷着雪粒抽打在行人脸上。一个只穿黄色短裤的四岁男孩正跌跌撞撞地奔跑,冻得发紫的小脸上挂着泪珠,嘴里不停哭喊“爸爸抱抱”。这段视频被路人拍下传到网上,很快掀起轩然大波——这个被称为“裸跑弟”的孩子叫何宜德,而镜头外举着相机的父亲何烈胜,正用近乎冷酷的声音命令:“不许停,跑完这段路!”
![]()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在雪地里挣扎的孩子,出生时只有3斤多重,在保温箱里插满管子,医生曾断言他可能终身脑瘫。何烈胜至今记得拿到诊断书那天,40岁才老来得子的他在医院走廊蹲了整夜,烟蒂堆成小山。“我不能接受儿子变成那样。”这位南京企业家翻遍医学典籍,最终决定用“鹰式教育”赌一把——像老鹰推幼鹰下悬崖那样,逼孩子在极端训练中激发潜能。从6个月大每天8小时游泳,到2岁徒步攀登紫金山,再到4岁公海驾帆船,何宜德的童年被精确到分钟的计划表填满:清晨6点45分起床,中英文阅读、数学逻辑、武术训练、帆船课排到晚上8点半,连吃饭时间都严格控制在15分钟内。 争议从未停歇。有人骂他是“疯子父亲”,用孩子的痛苦博眼球;也有家长偷偷模仿,给三岁孩子报七个兴趣班。但何烈胜不为所动,他办公室墙上挂着儿子各项“成就”:5岁开飞机创世界纪录,7岁成为公司大股东,12岁以自考方式拿下南京大学毕业证。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张哈佛大学录取通知书——这个曾被预言“可能痴呆”的早产儿,最终走进了世界顶尖学府。毕业典礼上,何宜德穿着学位服与父亲合影,照片里他眼神平静,没有寻常毕业生的雀跃。
![]()
今年夏天,27岁的何宜德带着人工智能创业项目回国,办公地点选在南京紫金山脚下——正是他两岁时蹒跚攀登的那座山。媒体蜂拥而至,想知道这个“天才”如何评价父亲的教育。他沉默许久才开口:“我不感谢那些痛苦,但我理解父亲的恐惧。”创业发布会上,何烈胜坐在第一排,鬓角已染霜白。当记者问是否后悔当年的严苛,他从西装内袋掏出一张泛黄的照片:保温箱里瘦弱的婴儿插着氧气管,旁边标注着“2008.2.12,体重1.5kg”。“如果重来一次,”他声音沙哑,“我还是会推他一把,但或许会少些冰,多件衣服。” 这场持续13年的教育实验,至今没有标准答案。有人羡慕何宜德的履历,有人心疼他从未拥有过打滚玩泥的童年。紫金山的枫叶又红了,何宜德偶尔会独自登山,走到当年父亲不许他停下的陡坡处,总要坐下来歇口气。山风掠过树梢,像极了那年雪地里,父亲藏在镜头后的叹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