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已成为当下城市发展的关键一招。中央早已定调,这是未来城市工作的重中之重。城市如同生命体,它的成长绝非简单的推倒重来。武汉,正牵住城市发展的“牛鼻子”,一场深刻的变革悄然上演。
老旧小区,问题重重。居民下楼,难于上青天。江岸区协昌里小区,88岁的孙凤兰老人如今却能轻松下楼晒太阳。小区23个单元装了19部电梯,这背后是漫长的居民协商,是资金的筹措,是工程的协调。汉阳区知音东苑社区,一个近万人的老社区,停车难曾让人头疼。2023年社区引入社会资金建停车楼,起初部分居民抵触,觉得拆了绿地不合理。街道工作人员反复上门,直到新规划保留了更多绿化,大家才点头。2024年停车楼投用,回家的路通畅了。社区党委书记徐汇感慨,这考验的不仅是钱和技术,更是耐心与创新。
![]()
青山区新沟桥街道二十一街坊的居民,不等不靠,主动提出原地拆建。他们自发组建“住宅合作社”,走出一条居民主导、政府支持、企业参与的新路。今年5月,项目顺利封顶,100多户居民即将搬回新家。项目总建筑师吴晨介绍,他们根据居民需求设计了7种户型,连40多平方米的小房子都能做到南北通透,这在商品房市场简直不敢想。这不正是“人民城市人民建”的最好诠释吗?
地上的更新是“面子”,地下的工程才是“里子”。青山区白玉山街道的四康路,过去污水横流,是条“烦心路”。前不久排水管网改造完工,施工只用20多天,前期准备却花了很久。地下管网资料缺失,施工要协调水电气多家部门,还要尽量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这些都是“看不见的难题”。硚口区汉西一路的围挡,也因地下管网升级立了至少半年。这种阵痛,是城市更新必须经历的蜕变。
![]()
如何让沉睡的“老空间”成为新动能的“沃土”?武汉的探索从未停止。10月27日,汉江湾人工智能产业园内,一场培训正在进行。这片土地,曾是新中国第一位“洋厂长”格里希工作过的武汉柴油机厂。2024年底,老厂区摇身一变,44亩的启动区“开园即满园”,成了人工智能产业的新高地。投入2.2亿元改造的武钢云谷·606,保留工业遗迹,引入40家新兴企业,还成了热门综艺取景地。小龟山金融文化公园更是个中翘楚,6.7万平方米的园区,将工业遗址变为城市公园与金融产业的结合体,4年税收累计超过13亿元。这种模式如何复制?许多人都在探寻答案。
历史街区的更新,则更为 delicate。咸安坊作为保存完好的石库门建筑群,修缮成本比建新房高出3倍以上。如何在保护与发展间找到平衡点?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保留50余栋百年老建筑,同时拓展商业形态,去年客流突破1000万人次。一位文创店主说得妙:“老建筑吸引游客,新业态留住消费。”怎样避免“千街一面”?延庆里的改造给出了答案,引入多家“一店一品”的非标商业,打造出“处处有惊喜”的消费体验。
城市更新,更是治理理念的重塑。今年9月,汉正街新安九如片区的更新方案确定,不搞大拆大建,而是保留街巷肌理,推动区域“精雕细琢”。走进武汉市城市运行管理中心,巨大的电子屏上数据流淌。297架无人机传回实时画面,江汉路步行街的人流,长江大桥的车流,都化作跳动的数字。“一屏观全域,一网管全城”。不久前,系统通过画面发现黄鹤楼脚下堆积的共享单车,提前调度清理,避免了一场拥堵。
![]()
发展的理念也在更新。青山江滩,曾是机器轰鸣的工业码头,如今绿化率达80%,每年贡献724吨碳汇,还成了“最美婚姻登记处”。一对新人在此领证,新郎说,这里见证了武汉的变迁。更深远的更新,在驱动发展的引擎上。今年9月2日,东湖高新区宣布,关山大道片区将成更新重点,建设环华中科技大学创新发展带。目标明确:构建“楼上创业,楼下生活”的新生态,推动创新要素深度融合。
城市更新是一条需要持续探索的道路,更艰巨的任务还在前方。它是一场基于长远发展的深刻变革,考验着每一个城市管理者的智慧与担当。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