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物理学科教研实践,推动新课程理念落地课堂,助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近日,郑州市第六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以“聚焦核心素养,优化教学实践” 为主题,成功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活动中,两位青年教师以示范课形式展示教学成果,校长刘永谦、副校长王春前及全体物理教师全程参与听评课,共同探索物理学科高效教学路径。
一、刘语陶老师《牛顿第三定律》:以生活为引,让抽象规律“看得见”
“火箭为何能冲破云霄?划船时船为何会向前移动?”刘语陶老师的《牛顿第三定律》示范课,以一段包含火箭发射、划船前进等场景的视频开篇,用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点燃学生探究热情,自然引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核心概念。
![]()
课堂上,刘老师紧扣学科教研“从具象到抽象”的教学思路,先通过简洁讲解明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于不同物体”的规律,再引导学生分组开展实验探究——利用弹簧秤、力学传感器等器材,测量不同场景下力的数值关系。学生在动手操作中记录数据、观察现象,不仅直观验证了牛顿第三定律的普遍性,更在分析数据、解决疑问的过程中,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与批判性思维。
此外,刘老师还鼓励学生结合生活实例提问,如“走路时脚对地面的力与地面对脚的力是否为反作用力”,并引导学生通过实验验证假设,真正实现“从生活到物理,再用物理解释生活”的教学目标,让抽象的力学规律成为可感知、可应用的知识。
二、李曼曼老师《动摩擦力》:以实验为基,让物理知识“用得上”
![]()
若说刘语陶老师的课堂是“规律探究之旅”,李曼曼老师的《动摩擦力》示范课则是“生活与物理的融合实践”。课程开篇,李老师从“走路时鞋底与地面的摩擦”“汽车刹车时轮胎与路面的摩擦”“书写时笔尖与纸张的摩擦” 等日常场景切入,让学生直观感受“动摩擦力”的存在,打破“物理离生活很远”的认知误区。
围绕学科教研“注重实验探究与规律总结”的要求,李老师设计了多组对比实验:学生分组改变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压力等条件,记录动摩擦力的变化数据。在小组讨论与数据分析中,学生自主提炼出“动摩擦力大小与接触面正压力成正比、与接触面粗糙程度相关”的规律,并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推导出动摩擦力表达式。
更具亮点的是,课堂延伸至“物理知识的实际应用”:师生共同探讨“如何减少机械磨损中的有害摩擦”“如何增大鞋底防滑的有益摩擦”,让学生体会到物理学科对改善生活、推动技术进步的价值,践行了“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教学理念。
三、教研点评促成长,共绘物理教学新蓝图
示范课结束后,物理教研组开展专题评课研讨。资深教师对两位青年教师的课堂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两堂示范课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科教研的核心方向:
生活化导入:以生活实例为切入点,降低抽象概念的理解难度,符合“从生活走向物理”的课程理念要求;
探究式教学:通过分组实验、自主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主体,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素养导向:在知识传授中融入科学探究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契合 “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教研目标。
![]()
![]()
此次物理学科教研活动,是教研组深化教学改革、优化教研模式的 “试验田”。两堂示范课所呈现的“生活情境-实验探究-规律总结-实践应用”教学闭环,为物理学科构建“素养导向”的课堂范式提供了鲜活样本;而“示范课展示 +集中评课” 的教研模式,也进一步完善了 “实践-反思-改进-提升”的教师成长路径。未来,郑州市第六高级中学物理教研组将持续以教研为抓手,聚焦课堂提质、教师成长与学生素养培育,不断探索学科教学新方法、新路径,让教研成果真正转化为教学质量提升的动力,为打造高品质物理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郑六高融媒
出品/ 郑州市第六高级中学融媒体中心
供稿/ 教务处 物理组
责任编辑/ 徐两省
审核/ 王春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