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知道吗?今天生活在北京的居民,拧开水龙头,十滴水里头,就有七滴,是来自1400多公里外的湖北丹江口水库。
您没听错,这水跨越了河南、河北,生生“调”进了北京。
这就是南水北调,一个从1950年代就开始酝酿,2002年正式开工,耗时20多年的世纪工程。
它到底有多牛?这么说吧,它干了两件违背“祖宗”物理的大事。
![]()
逆天改命的工程:“水往高处流”与“地铁下穿针”
南水北调,分东线、中线、西线。最先开工的是东线和中线。
这哥俩的脾气,完全不一样。
中线工程,玩的是“技术流”,主打一个“精准”。
它从丹江口水库出发,全长1432公里,全程靠地势落差“自流”。
![]()
听着简单,但它要过的第一关,就是黄河。
水怎么过河?答案是,从河床底下过。
工程硬是在黄河河床3450米的地下,挖了两条内径7米的巨大隧道,让长江水从黄河水下面悄悄溜过去。
过了黄河,到了北京,它还要过第二关:北京地铁。
在繁忙的五棵松地铁站,这条输水隧洞,要从正在运营的地铁1号线正下方穿过去。
![]()
垂直距离有多近?仅仅3.67米。
施工的时候,地铁里人来人往,地铁下“水龙”穿行。最终,地铁结构的最大沉降值,不到3毫米。这创下了世界纪录。
如果说中线是“技术流”,那东线工程,就是个彻头彻尾的“玄幻流”。
它的路线,是从江苏扬州取水,沿着京杭大运河北上。
但问题是,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可这条线是“南低北高”。
从最低的长江边,到地势最高的山东东平湖,落差足足有40多米。
这水怎么送?总不能用桶一桶一桶往上倒吧?
南水北调东线干的事,就是“水往高处流”。
![]()
怎么流?靠“泵”硬抽。
东线工程全长1467公里,沿途设置了13个梯级泵站,总共34座超级巨型泵站,像接力赛一样,一级一级地把长江水往上抬。
最终,硬生生把水抬高了65米。
这已经不是调水了,这是在“搬运”长江。
更牛的是,这些超级工程,倒逼了中国自己的技术升级。
当年,我们为了挖中线的穿黄隧道,还得从德国进口昂贵的盾构机。
![]()
而到了2022年,我们自己研制的“中铁1144号”盾构机,已经成功反向出口到了德国。
当年,我们渠道衬砌还是靠人工。通过南水北调的科研攻关,我们的混凝土机械化衬砌设备,也已经出口到了巴基斯坦等国。
“渴”与“生”:从濒死边缘到1.85亿人的“甜水”
问题是,我们为什么要花这么大的代价,甚至不惜“逆天改命”,非要干这个工程?
答案很简单:再不干,华北就要渴死了。
21世纪初,北京的居民,其实对缺水“感受不到”。毕竟拧开水龙头,总还是有水的。
但水利专家们,已经急得火烧眉毛了。
从1999年到2007年,北京遭遇了连续9年的干旱。
北京的“大水缸”密云水库,蓄水量当时只剩下10亿立方米左右,按这个速度,只够北京用不到一年。
![]()
水从哪来?
唯一的办法:超采地下水。
当时,北京三分之二的区域,都是靠着这些“应急水源工程”在玩命地抽地下水。
代价是什么?
到南水进京前,北京城区的地下水位,已经比历史高点下降了近40米。
地下抽空了,地面就开始沉降。很多建筑出现了整体下降和变形。
这不只是北京的问题。
当时的整个华北平原,因为地下水超采,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漏斗区”。
![]()
这个“深坑”的面积有多大?5800平方千米。
当时有个词形容华北,叫“有河皆干、有水皆污”。
不调水,就是死路一条。
从2014年中线通水算起,到2024年,整整十年了。
这条“人工长江”的回报,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
这就是“生”的希望。
先看民生。
截至2024年,东、中线一期工程累计调水超过767亿立方米。
![]()
直接受益人口,超过了1.85亿。
这水有多重要?
北京城区70%以上的供水,是南水。
天津主城区,几乎全部是南水。
郑州中心城区,90%以上是南水。
北京的居民感受最明显:“以前烧水壶底一层厚厚的水垢,现在没了”。
数据也证明了这一点:南水进京后,北京自来水硬度从每升300毫克,降到了120至130毫克。
![]()
在河北的黑龙港流域,500多万居民,世世代代喝的都是高氟水、苦咸水。
南水来了,他们终于喝上了“甜水”。
再看生态。
这十年,南水北调累计向北方50多条河流,生态补水110多亿立方米。
这110亿立方米水,创造了“奇迹”。
永定河,这条北京的“母亲河”,已经干了整整25年。2021年,靠着南水补给,终于实现了全线通水。
![]()
京杭大运河,近一百年来,首次实现了连续3年的全线贯通。
滹沱河、拒马河、潮白河……十几条断流多年的河流,全部复活。
“华北明珠”白洋淀,淀区面积恢复到近300平方公里,重新变回了“荷塘苇海、鸟类天堂”。
山东的南四湖(微山湖),当年因为污染,被叫“酱油湖”,水质是劣Ⅴ类。如今,跻身全国水质优良湖泊行列。
最关键的,地下水回来了。
到2023年底,北京平原区的地下水位,累计回升了13.68米。那个下降了40米的“深坑”,正在被重新填满。
华北地区的地下水超采,得到了历史性的遏制。
![]()
“一江清水”的代价:被“暂停”的城市与百万故土
这股“甜水”,来之不易。
它的背后,是“深入”的另一面——水源地的巨大牺牲。
第一个代价,是“发展权”。
中线工程的水,取自丹江口水库。为了保证这“一江清水”能稳定达到地表水II类标准,水源地的发展,几乎被按下了“暂停键”。
![]()
以陕西安康市为例,它是汉江(长江最大支流)的核心水源地。
为了保水,安康市91.9%的面积,被划定为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域。
300多家污染企业被强制关闭。
这其中,包括当地曾经的支柱产业:黄姜皂素、旬阳县的铅锌矿、汞锑矿、氯化钠炼金产业等。
不准搞工业,搞环保总行吧?
安康建了12座县级和114座镇级污水处理设施。
![]()
可这些污水厂,全在巨额亏损。
算笔账:安康居民缴的污水处理费是每吨1.2元。而实际处理一吨水的运营成本,高达2.7元。
这个缺口谁来补?
一家运营公司坦言,光是欠他们的污水处理费,就高达1.1个亿。
他们只能靠中央和省级的转移支付,勉强维持。
除了“自断经脉”,还得“刮骨疗毒”。
在安康的白河县,从1950年代起就靠开采硫铁矿为生。
结果,60年代开始,河水逐渐变黄,河里的鱼虾基本死绝。
![]()
2000年,矿区虽然关停,但遗留的矿洞和矿渣,还在源源不断地往外流“磺水”(酸性废水)。
南水北调启动后,这成了最大的隐患。
2021年,国家总方案通过。工人们必须爬上绝壁,搭建“天梯”,用新技术把207处矿洞一个个彻底封死。
截至目前,已经完成了189处。
第二个代价,是“故土”。
为了兴建和扩容丹江口水库,先后有近百万移民告别家园。
![]()
河南的淅川县,是全国最大的水库移民集中安置区,也是移民第一大县。
全县先后动迁了36.8万人。
1960年代的第一批老移民,日子最苦。
74岁的全淅林,1966年从淅川迁到了350公里外的湖北钟祥大柴湖。
他回忆,刚到地方,一下船,看到的是“芦苇遮天憋日”。
住的房子是芦苇墙,“外头下大雨,屋里下小雨”。早上起来,鞋都找不着,被屋里的水漂走了。
移民们硬是靠着双手,把荒芜的芦苇塘砍成了耕地。
![]()
到了2009年和2010年,又动迁了16.6万人。
金智勤,就是2010年从淅川稻河乡移民到许昌的。
她说,新家的生活条件确实比老家好得多。
但无论搬到哪,总还是想回老家看看。
她的老家金营村,如今已经淹没在丹江口水库的水下。
四年前,强烈的思乡之情,让她和几个移民朋友决定,辞掉工作,集资300万贷款,回到丹江边,开了一家民宿。
她说,没想到,民宿的主要客人,都是像她们一样,从许昌、平顶山、南阳等地专程赶回来,只为“看一眼故乡”的移民。
“我感觉我们的那种对家的理解,是一个根在这里的感觉”。
如今,淅川县的香花镇,这个曾经的“中国第一辣椒城”,在耕地被淹没后,也因为生态的好转,开始重振辣椒产业。
参考资料:
南水北调工程是如何实现"水往高处流"的?澎湃新闻.2023-11-25
写在南水北调工程开工建设20周年之际.网易.2022-12-27
全面通水10周年!南水北调工程塑造我国水资源分配新格局.新华社.2024-12-13
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四条生命线"重要作用.求是网.2024-12-23
北京居民的一滴水70%来自汉江南水北调有多”解渴"?新华网2024.12.25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