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中俄签订《关于深化中俄农业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同时,中俄《联合公报》提出:
-深化农业领域合作与交流,通过实施联合投资项目,加强农产品生产、加工、储存和销售等产业链各环节合作。
-支持有序扩大农业领域投资合作,推动完善农业投资合作支撑体系,加强在农业生产、收储、物流、加工等产业链供应链重要环节的合作,支持中国企业在俄开展大豆、玉米等农产品种植投资。
-利用俄罗斯国际跨越式发展区优惠政策推动在俄罗斯远东地区建设中俄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研究在俄罗斯远东国际跨越式发展区框架内开展互利合作的可行方案。
-落实好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双方主席会晤达成的共识,丰富和扩大“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合作地域和内容。
中俄签订《农业投资合作谅解备忘录》,这是一个强烈且具有重大战略指向的信号。
这意味着,中俄在农业领域将超出传统农产品贸易关系,升级到从农业投资、种植、技术到生产加工、储运、采购销售等全产业链环节。这是一场中俄间跨越国界的农业产业链大重构与深度融合,可以说是前所未有。
问题来了,对于农业这个极为敏感的领域,俄罗斯为什么同意中国投资并深入到产业链供应链各个环节?
俄罗斯有四大粮食作物,分别是小麦、大麦、玉米和大豆,占俄罗斯粮食总产量的96%。下面是分布情况:
![]()
俄罗斯小麦与大麦产区分布图(图源金十数据)
![]()
俄罗斯玉米产区分布图(图源金十数据)
![]()
俄罗斯大豆产区分布图(图源金十数据)
在俄罗斯的这四种粮食作物中:
小麦和大麦是主粮,年产量约1.15亿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80%;年出口量约5600万吨,约占粮食总出口量的85%。俄罗斯是全球第一大小麦出口国,约占全球小麦出口量的25%;第三大大麦出口国,约占全球大麦出口量的14%。
大豆和玉米是辅粮,年产量约2300万吨,约占粮食总产量的16%;年出口量约600万吨,约占粮食总出口量的9%。俄罗斯虽然是全球第四大玉米出口国,但占全球玉米出口量的比例仅为2.3%;全球第六大大豆出口国,但占全球大豆出口量的比例仅为1%。
2024年,我国从俄罗斯进口上述四种粮食作物约200万吨,占我国这四种粮食作物进口总量的1.39%。俄罗斯这四种粮食作物出口量约6200万吨,出口至我国的比例占其总出口量的3.75%
从上面的图中可以发现:
俄罗斯小麦和大麦基本都分布在中南部、北高加索、伏尔加河、乌拉尔及西伯利亚西南部一线。玉米主要分布在中南部、北高加索和伏尔加河地区。大豆主要分布中南部和远东地区,其中远东地区的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2%。
目前,俄罗斯小麦和大麦的种植区已经非常成熟,产量也基本稳定,因为产区主要分布在乌拉尔山以西,并拥有黑海便利的出口渠道,所以出口主要是面向中东和非洲的刚需市场。
在俄罗斯的四大粮食作物中,小麦和大麦已经没有多大的增量空间,而玉米和大豆则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在产区分布上,则是广袤的远东地区。
![]()
俄罗斯远东地区
不过,俄罗斯开发远东地区的农业,种植大豆和玉米及其他农产品,却面临长期以来都解决不了的难题。
这个难题就是人口和资金。
1.关于人口
俄罗斯远东地区696万平方公里,占其国土面积的41%,相当于8.6个东三省。2024年,俄罗斯远东地区的人口约780万人(其中农村人口205万人),占其总人口的5.5%,我国东三省任何一个省会城市的人口数量,都超过了俄远东地区的总人口数量。
直观一点说,俄远东地区以相当于8.6个东三省的面积,生活着不足哈尔滨一个城市的人口。
俄远东地区的人口数量在1991年达到峰值,约1100万人。三十余年里,人口流失300余万人,平均每年减少9.5万人。照此发展下去,加之加之老龄化人口急剧减少,新生儿出生率逐年降低,到本世纪中叶,俄远东地区的人口可能不足500万人。
![]()
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农村人口数量变化情况
为此,俄罗斯在2016年推出“远东1公顷”法案,旨在通过提供土地来吸引人口落户。
该法案规定,每个俄罗斯公民都可以免费申请获得远东地区的1公顷土地,土地经营5年后,可无偿租用或获得产权。同时,俄罗斯政府还会给申请人提供优惠贷款以及种子、设备等补贴计有35项措施,以支持土地开发。条件就是,土地不能撂荒,不然就会被强制收回。
到了2021年,俄罗斯又推出“远东1+1公顷”法案。
这版法案规定,凡是成功运营“远东1公顷”土地的俄罗斯公民,都可以获得第二公顷的土地。此后,普京在2023年又给出更加优惠的政策,为远东地区提供特别抵押贷款,贷款金额提高到900万卢布(约70万人民币),贷款期限20年,利率2%,并进一步扩大覆盖人群,“不论他们的年龄和家庭状况”。
这说明了什么呢?
说明“远东公顷”计划收效甚微。
从2016年到2021年的这五年间,仅有9.4万人获得远东1公顷土地。从2022年到2024年的这三年间,仅有4.7万人获得远东1公顷土地。也就是说,平均每年有1.76万人,远抵不上每年流失的人口数量。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14万人所获得的土地用途中,42% 用于建造住宅,12%用于旅游设施,8%用于商业设施,仅有26%从事农业生产。
2.关于资金
2015年,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推出“自由港+超前区”法案,旨在吸引境外投资解决开发资金来源问题。
该法案规定,投资者第一个5年所得税税率为零,第二个5年所得税税率从20%降至10%,同时不征收法人财产税5年,不征收土地税3年。
至2023年,俄罗斯在远东共设立了5个自由港和22个超前发展区,但未达到发展预期。
于是,2023年9月,普京在东方经济论坛宣布在远东地区建立“国际跨越式发展区”,这是“自由港+超前区”的升级版。
2025年7月,俄罗斯通过联邦法案,为远东“国际跨越式发展区”内的企业提供优惠政策:
-企业所得税自首个有应税利润的周期起算,连续10年为零税率。
-社会保险费享受7.6%的基准优惠费率,超出部分费率为0%,有效期10年。
-设立15年税收稳定预期条款,除增值税、消费税和矿产资源开采税外,区内企业的企业所得税、财产税、土地税、运输税及社会保险费率不受未来增税或税(费)率上调政策影响。
-入驻企业受俄罗斯法律保护,企业所有者数据信息不会被公开(规避欧美国家制裁)。
*企业须在俄罗斯境内注册,投资额须达到5亿卢布以上,项目须符合高附加值生产属性或从事俄规定的经营范围。
由上可见,俄罗斯在远东地区所推行的 “远东公顷土地”和“自由港+超前区”两大改革尝试,都陷入发展困境。
所以,在农业领域,俄罗斯最终决定向中国开放投资。
但是,对拥有土地、缺少人口和资金的俄罗斯来说,要吸引中方到远东境内投资,介入涉农全产业链环节,就必须给予一份具有法律效力的“投资保护协定”。
这就是中俄签订《关于深化中俄农业投资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背景。眼下,中俄农业投资合作还是属于“备忘录”性质,估计明年应会出炉“中俄农业投资保护协定”。
在中俄两国开启前所未有的远东农业投资及全产业链合作过程中,我国东北地区将扮演重要角色,迎来重大发展机遇。
2023年3月,中俄《联合声明》提出:
-深挖两国地方合作和边境地区合作潜力,提高实效,发展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
2023年9月,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提出:
-东北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门户,在我国加强东北亚区域合作、联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2023年12月,中俄《联合公报》提出:
-扩大合作地域范围,推动中国更多省份参与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及贝加尔地区合作。
2024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提出:
-在俄罗斯远东地区优惠制度框架下按照市场化、商业化原则加强投资合作。
2024年8月,中俄《联合公报》提出:
-中俄地方合作和边境地区合作积极发展对双方经贸、投资和人文合作具有特殊意义,支持两国城市间开展交流,进一步拓展合作地域、行业和规模,完善法律法规基础。
2025年5月,中俄《联合声明》提出:
-中方欢迎俄方2025年担任“大图们倡议”轮值主席国,支持加强东北亚地区合作,深化“大图们倡议”成员国在交通、能源、贸易与投资、数字经济、农业、旅游和环境等领域协作,探讨“大图们倡议”向独立国际组织转型。
2025年10月,中俄《联合公报》提出:
-落实好中国东北地区和俄罗斯远东地区政府间合作委员会双方主席会晤达成的共识,丰富和扩大“中国东北-俄罗斯远东+”合作地域和内容。
回顾三年来中俄一系列联合声明与公报,从“东北-远东”互利合作到“东北-远东+”合作模式,勾勒出中俄区域合作的前行路径,我国东北从国内经济的“大后方”正转型为向北开放的“最前沿”。这场跨越国界的农业产业链重构,我们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去拥抱这片充满希望的“新东北”!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