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1月6日,中国航天事业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天问一号火星环绕器成功捕捉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3I/ATLAS)的清晰影像。这是我国航天器首次实现对星际天体的直接观测,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技术迈入国际前沿行列。此次观测中,天问一号与目标天体相距仅3000万千米,成为人类现有探测器中距离该天体最近的观测平台之一。
阿特拉斯于2025年7月由智利巡天望远镜首次发现,是继奥陌陌(1I/ʻOumuamua)、鲍里索夫(2I/Borisov)之后,人类确认的第三颗穿越太阳系的星际天体。其独特的双曲线轨道表明它源自太阳系外,最终也将离开太阳系。通过光谱分析,科学家推测这颗天体可能诞生于银河系中心古老恒星周围,年龄区间在30亿至110亿年之间,甚至可能比46亿年历史的太阳系更为古老。其携带的星际物质为研究系外行星成分、恒星演化史乃至宇宙早期化学环境提供了珍贵样本。
![]()
天问一号传回的高分辨率图像显示,阿特拉斯呈现典型彗星特征:直径数千千米的彗发包裹着约5.6千米的固态彗核。这种结构暗示其含有大量挥发性物质,当接近太阳时受热升华形成壮观的气体尘埃云。相较于前两颗星际天体,阿特拉斯的活跃度更高,为科学家比较不同星际天体的物理特性提供了新维度。
此次观测堪称"在火星上捕捉光年外的萤火"。天问一号团队自9月初启动专项攻关,面临四大技术挑战:目标亮度极低(比火星表面暗1万至10万倍)、相对速度高达86千米/秒、地球观测窗口已关闭、探测器相机原设计仅针对火星地表拍摄。科研人员通过优化姿态控制算法、开发长曝光叠加成像技术,使原本用于近距观测的火星相机成功锁定3000万千米外的微小目标。
值得关注的是,天问一号已超期服役近5年。自2021年2月进入火星轨道以来,其13台科学载荷持续产出重要数据,本次任务再次验证了中国航天器在极端环境下的可靠性与拓展应用能力。美国行星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詹姆斯·格林评价:"这展示了中国深空探测网络的快速响应能力,为国际天文界提供了关键补充数据。"
阿特拉斯的发现将推动三大领域研究突破:一是通过同位素分析验证星际物质与太阳系物质的差异性;二是其古老年龄可能保留银河系早期化学演化的"化石"证据;三是为构建星际天体形成模型提供新约束条件。欧洲空间局科学总监贡特·哈辛格指出:"这类天体就像宇宙信使,中国探测器的贡献帮助我们更完整地拼凑出银河系的演化图景。"
据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透露,我国正在规划"星际天体拦截计划",拟发射专用探测器近距离采样。此次天问一号的成功观测为后续任务积累了宝贵经验。与此同时,美国NASA的"彗星拦截器"任务也进入最后筹备阶段,预计2029年发射。中外科学家的协同研究或将揭开星际天体更多奥秘。
这次突破性发现不仅彰显了中国在深空探测领域的技术实力,更体现了人类探索宇宙的共同追求。正如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吴伟仁所言:"当我们的探测器触碰到星际来客时,地球文明也在书写属于自己的宇宙篇章。"随着更多观测数据的解密,阿特拉斯或许会带领我们重新思考生命起源、物质循环等根本性命题,为人类认识宇宙打开新的窗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