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沈阳晚报)
转自:沈阳晚报
![]()
![]()
□陈鑫 李学增
长江街
名称沿革
1940年
始建,名为昭成街(亦有资料称之为昭盛街)
1946年
以儒家“八德”取“信”字,得名诚信街
1957年
改建,以祖国长江名称命名
长江街,这条沈阳市皇姑区的交通干道,不仅承载着日常生活的车水马龙,更串联起沈阳四大商圈之一的北行,并向南延伸至繁华的西塔与太原街。沿街数座中小学以及辽宁大学等学府,赋予了它浓厚的文化气息。这是一条融合了商业活力与人文底蕴的街道,是皇姑区跳动的脉搏所在。现在的长江街由长江北街、长江街和长江南街三部分组成,北与滦河街相连,南达长江街公铁地道桥。
北行商圈
北行商圈的雏形可追溯至1945年以前,其形成与当时地处城市和农村交界处的华山路密切相关。因沈阳城外的农产品与城内工业品在此交换,市场应运而生。由于位置在沈阳北部,故得名“北行”,与沈阳的东行、大西菜行、南市、北市齐名。
北行最初以交易农副产品、旧物、马匹及小杂货为主。在华山路偏南的安民社区附近曾有一个自发的市场,百姓在此售卖杂物。北行的兴起,也与马行有关。20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今碧塘公园西门以西二三百米处形成了贩马市场,贩马人购入好马贩卖。马行的兴隆带动了周边饭馆、旅店、理发等行业的发展。日军占领东三省后,因低价或无偿强征马匹,马行很快凋零。
1945年抗战胜利后,小商贩将侵华日军遗弃的军需品拿到华山路以北不远的地方交易,商户逐渐向此地聚集,市场扩大。随后,在现今长江街与昆山西路交叉路口处形成了“诚信菜市场”(因当时长江街名为诚信街)。这个菜市场从1949年至1951年非常兴旺,是北行一带副食和蔬菜的集散中心,市场内有各种摊床及门市房近百个,流动小商贩每天达三四百人。
北行最辉煌的时刻之一是1979年1月10日,“北行农贸市场”的牌子正式挂于长江街巴山路至六盘山路地段。它的开放成为全国首家封闭式集市贸易大厅,即全国首家农贸市场。北行农贸市场的成立,标志着长江街商业进入一个新纪元,也奠定了其在沈阳商业格局中的重要地位。
皇姑百货
1957年在长江街与岐山路交叉路口盖起了一幢L型三层红砖楼,一二楼营业,三楼为办公室。它的正式名称是沈阳市皇姑百货商店,老百姓习惯称之为“皇姑百货”。
《皇姑区志》有这样的记载:
皇姑百货商店位于长江街1段29号,1958年开业。店内装修人造大理石地面,设铝合金柜台、货架、橱窗、茶色玻璃的抱柱,优美典雅,具有时代感。一楼经营五金、家电、百货、杂品、文具;二楼经营服装、鞋帽、针织、纺织、钟表、电料,还有家电维修和钟表保修等服务项目,共有柜台21个,经营品种约7000种,有职工269名。1986年营业额1405.5万元。在市百货公司所属国营商店中创利润居首位。每年接待顾客300万人次。1985年以后曾获得市政府“重合同、守信誉单位”、区“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当时的皇姑百货曾被评为“中华老字号”。
1987年以后,“皇姑百货”在经营上受到了个体和私营经济越来越大的挑战,直至1994年随着皇姑百货商店大楼被拆除,“皇姑百货”便彻底消失在了人们的视野之中。
皇姑副食
皇姑副食商场自1979年11月12日成立以来,便与沈阳人,特别是北行周边的居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里,人们亲切地称其为“皇副”或“北行圈楼”,承载着无数沈阳人的记忆与情感。
有老人回忆道,皇姑副食商场不仅销售低中档日常副食品,还曾引进过梅花参、干贝、鲍鱼及各类罐头等高档商品。此外,商场还汇聚了各地风味食品,如北京的六必居小菜、上海的米老鼠奶糖、浙江的竹笋、四川的榨菜、武汉的蛋卷,以及长春的人参麦乳精等。
长江街的故事,如同一部永不落幕的连续剧,每一代人都是其中的角色,每一家店铺都是剧情的重要场景。四根旗杆的往事渐渐远去,皇姑百货的红砖楼已消失在时光深处,但碧塘公园的花卉依然应季而开,辽宁大学的学子们依然为梦想苦读。
老街不曾老去,它只是以新的韵脚,续写城市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