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吃二甲双胍时,哪些事千万不能做?
![]()
这个问题背后的核心,是药物与身体代谢能力之间的博弈。二甲双胍是一种非常常用的降糖药物,几乎是2型糖尿病的起始治疗首选。
它的降糖机制不依赖胰岛素,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抵抗,价格也亲民。但它并非万能,更不是无害。真正让医生警惕的,不是它的药效,而是它在某些情况下可能诱发的致命并发症——乳酸性酸中毒。
从临床角度看,这种并发症虽然罕见,却足够凶险。一旦发生,死亡率高达30%以上。而57岁这位杭州男性患者的突然猝死,背后就隐藏着这个巨大的医学隐患。
从症状层面看,乳酸性酸中毒的表现相当隐匿。初期可能只是轻微的乏力、恶心、腹痛,很多人误以为是“低血糖”或“胃不舒服”。真正的危险,在于它发展极快,一旦意识模糊、呼吸急促,往往已错失抢救时机。
![]()
思考一下:为什么一种被广泛推荐的控糖药物,会隐藏如此高的风险?问题的关键,不在药物本身,而在使用时的“条件”。
二甲双胍的代谢依赖肾脏。如果肾功能受损,药物无法顺利排出体外,会在体内积累。这种积累不是越多越有效,而是越多越危险。
已有临床观察指出,患有慢性肾病、严重感染、心衰、肝功能异常、脱水状态的患者,一旦继续服用二甲双胍,乳酸性酸中毒的风险将成倍增加。
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目前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超过1.4亿人,其中50岁以上人群占比超过65%。肾功能下降的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往往自己都不知道肾已“带病工作”。而这类潜在脆弱人群,正是“高危地带”。
![]()
2021年《中华糖尿病杂志》一项回顾性研究分析了近10年二甲双胍相关不良反应病例,发现近八成重度反应患者在入院前并未接受肾功能评估。换句话说,不是药物可怕,而是忽略监测更可怕。
很多患者有一个误区:觉得药吃得越勤、越久越好。殊不知,某些时候明明该“停药”,反而在坚持“吃药”。
比如感染发热时、腹泻脱水时、术前术后、检查造影剂前后,这些情况都可能干扰肾脏代谢,却常常被忽略。
从药物机制讲,二甲双胍通过抑制肝脏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来降低血糖。而这个过程会促进乳酸生成。
![]()
如果乳酸不能及时代谢清除,就会在血液中堆积,形成酸中毒。乳酸不是毒药,但它一旦失控,就像水漫过堤坝,谁也拦不住。
2020年国家药品监测中心的一项数据指出,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报告中,60%以上患者在使用过程中合并有肾功能问题,40%以上存在感染或脱水史。更关键的是,超过一半的患者根本不知道这些情况会影响药物代谢。
如何防?不是停药,也不是恐慌,而是精准用药。每三个月做一次肾功能评估,尤其是eGFR(估算肾小球滤过率)低于45时,要重新评估二甲双胍的使用风险。
如果出现感冒、呕吐、腹泻、脱水等情况,哪怕只是短暂的,最好临时停药,待身体恢复后再评估是否继续。
![]()
很多人习惯把“吃药”当成日常,但忽略了“吃药”本身也是一项需要动态调整的医学行为。
我们可以打个比方:身体就像一条河,药物就是船。水流正常时,船顺利通过;一旦河道变窄、流水缓慢,船只可能搁浅甚至翻覆。肾功能就是那条“河道”,一旦变窄,再好的药也可能成为负担。
从患者心理上看,很多糖尿病患者在长期服药过程中,会产生“依赖感”,甚至“盲目信任”,不愿意主动停药,也不敢和医生沟通“是不是可以减量或暂停”。这种“沉默”反而成了最大的风险源。
医生更希望看到的是“与药物和平相处”。
![]()
从日常防控角度,除了定期监测肾功能,更重要的是维持全身代谢稳定。
足量饮水、合理膳食、避免剧烈脱水状态,都是降低乳酸性酸中毒风险的关键。特别在秋冬换季、大病初愈等特殊阶段,更应谨慎观察身体状况的变化。
2022年我国某省三甲医院的临床数据统计中发现,糖尿病患者因乳酸性酸中毒急诊入院的高峰期集中于冬春交替,此时呼吸道感染频发,肾功能负担加重,而患者又往往在家自行服药,警觉性不足。
这组数据背后释放出一个信号:不是疾病本身致命,而是忽视变化才致命。既然乳酸性酸中毒如此危险,为什么临床还要推荐二甲双胍?这是很多患者的疑问。
![]()
答案不复杂:因为它的收益远大于风险,但前提是——用得对。医学就是在“利与弊”之间寻找最优解。如果能识别风险、合理评估、动态调整,二甲双胍仍是非常值得信赖的基础用药。
有些人以为“吃了十年没事”,就可以一辈子吃下去不换药。但身体的代谢功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年龄、疾病、用药背景、生活状态,都会影响肾功能。一旦“用老经验对待新身体”,风险就悄悄靠近。
设想一个场景:一个糖尿病患者感冒发烧,没胃口,又连续腹泻两天,水喝不下,照样吃着降糖药。看起来是坚持治疗,实则是在给身体雪上加霜。
肾脏在脱水状态下代谢负荷增大,药物排不出去,乳酸开始积聚。再加上高烧增加耗氧,代谢失衡,可能在短时间内发生猝死。
![]()
这不是临床假设,是现实中真实发生的悲剧。悲剧的根源,不是药物错了,而是信息缺失、反应滞后。
吃二甲双胍,5件事千万别做:肾功能不明时别吃、感染脱水时别吃、长期不复查别吃、手术造影前后别吃、身体状态突变时别硬吃。
说到底,药物从来不是“吃进去就结束”的事,而是一个持续判断与调整的过程。你对身体的了解程度,决定了药物的安全程度。
与其问:还能不能吃?不如问:现在的身体,是否还适合吃?
![]()
【参考资料】 【1】张文.二甲双胍相关乳酸性酸中毒临床特征分析[J].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7):519-523。 【2】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2020).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 【3】李强等.中国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评估现状研究[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2,42(4):292-296。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