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衢州日报)
转自:衢州日报
本报讯 (记者 方俊) 11月6日,我市召开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围绕综合实力、产业发展、科技创新、城乡建设、开放开发等方面,做了详细介绍。
五年来,我市锚定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和重点工作排名在全省“保五争三拼第一”的目标,地区生产总值、规上工业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持续保持全省领先。其中,经济总量预计突破240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预计突破10万元大关。有效投资和项目建设态势良好。五年间,固定资产投资全省占比从2.9%跃升至3.9%,年均增速达12.6%,连续14个季度增速位列全省前三;省“千项万亿”重大项目累计开工106个、投产45个,完成投资1340亿元,投资完成率达130%。
聚焦“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我市形成了六大标志性产业,成功招引吉利“三电”、先导医疗、鹏辉储能等重大产业项目,百亿级制造业项目达15个。2020年—2024年,规上工业总产值从1902亿元增长至3013亿元,增量超过“十二五”“十三五”10年总和。上市公司累计达到22家。
以创新为引领,积极抢占发展先机。我市紧扣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推进科技及体制“双创新”改革省级试点,首夺浙江省“科技创新鼎”,在全国城市创新能力百强榜中位居第58位。创成省高端化学品技术创新中心,省政府批复衢州建设四省边际科创走廊,并与浙江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院校共建高能级科创平台16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084家。
城乡建设成果显著,有目共睹。我市扎实推进以县城为重要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全市域试点,通过“人、地、钱、房、岗”的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城镇综合承载能力显著增强,城镇化率增幅保持全省前列,预计“十四五”期间累计提高5个百分点。
民生实事方面可谓百花齐放。市体育中心、“两中心”、四省边际中心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成投用,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数提升至全省第四,全域创成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获全国健康城市建设样板市,入选第三批中央财政支持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示范项目,平安衢州建设实现“二十连冠”。
三衢大地在开放开发中展现出蓬勃的发展活力。我市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开放强省建设,融杭、接沪、联甬,扎实推进浙皖闽赣省际交界地区协同发展,全力打造长三角内陆开放桥头堡。多个领域表现抢眼:衢州综保区实现封关运营,入选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衢州港成为四省边际规模最大的内河港,衢州机场旅客吞吐量突破百万大关。2024年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86亿元。
深化改革成为衢州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为城市注入强大活力。我市连续3年获省改革突破奖金奖。碳账户体系改革入选全国碳达峰典型案例,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一批典型经验。经过4年多时间的推广和应用,全市单位GDP能耗累计降低率排名全省第二,累计帮助企事业单位降低融资、用能、物流等成本15亿元以上,参与兑换绿色出行券、电费抵扣券、以旧换新券等碳普惠活动的受惠群众达160万人次。连续获评全国营商环境标杆城市,“企呼我应”平台相关经验做法入选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典型经验,获全国林业改革发展综合试点和全国林业碳汇试点。
依托“两子文化”这个金字招牌,我市实现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全国文明城市复评成绩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衢州祭孔大典纳入中国国际孔子文化节组织体系,实现衢州与曲阜“共祭孔子”。连续举办三届“衢州烂柯杯”世界围棋公开赛。文旅融合加快发展,全市旅游总收入预计年均增长10%以上。
生态文明、绿色转型成为风景线。我市创成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生态环境公众满意度连续8年位居全省前二,连续11年获得五水共治“大禹鼎”。衢州生态开发“标准地”改革试验区获省政府批复同意。与此同时,绿色能源开发和利用渐入佳境,“十四五”前4年单位GDP能耗下降13.5%,煤炭消费占比下降3.37个百分点,下降幅度均快于全省平均。累计建成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1614万千伏安,全力加快推进衢江、柯城、江山、乌溪江混合4个抽水蓄能电站建设,实现新型储能高质量、规模化、集成式发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