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江流域干旱的时候,鄱阳湖曾一度见底。很多人有疑问。三峡水库从2003年蓄水到现在,已经淤积了20.8亿吨泥沙。
为啥不趁枯水期清理呢?其实不是不想清,是清淤要面对三个难题。
![]()
这三个难题,不管是技术还是现实层面,都不好解决。
第一个难题是清淤设备够不到库区的深度。三峡水库正常蓄水时,库区水深大多超过100米。
有些地方甚至能到175米。但国内常用的抽沙船,作业深度大多在30米以内。
就算是专门做的深水区抽沙设备,最大作业深度也难突破80米。这样一来,别说库底的淤泥和砾石,连库区中上层的泥沙。都碰不到。
![]()
第二个难题是泥沙成分让设备“啃不动”。长江上游要经过青藏高原、横断山区。冲下来的泥沙里,砾卵石占比很高。
这些砾卵石的颗粒直径,从几厘米到几十厘米不等。普通抽沙船的吸管和泵体,碰到这种坚硬的砾卵石,很容易堵,也容易磨损。
就算用装了高强度绞刀的挖泥船,处理起来,效率也会低很多。
![]()
更麻烦的是,三峡库区部分航道水深不够。吃水深的巨型挖泥船,根本进不去作业区域。
![]()
第三个难题最关键。旱季时,三峡的核心任务是补水。清淤会和民生需求冲突。2025年4月,长江中下游出现旱情。
当时三峡水库累计向下游补水46亿立方米。这些水很关键,直接保障了沿岸数千万亩农田的灌溉。
沿江城市的生产生活用水,也靠这些水。要是这时候清淤,抽沙船、挖泥船会占很多水域。还可能把泥沙搅起来,让补水水质变浑浊。
![]()
这会影响下游水厂取水。同时,清淤需要调水库水位。可能会让下泄水量减少,直接影响下游抗旱。
其实大家不用太担心淤沙问题。三峡早就有一套“以排代清”的科学调度方案。这套方案的核心是“蓄清排浑”。
简单说就是汛期排沙,枯期蓄水。每年汛期来之前,水库会提前降低水位,腾出防洪库容。这时候上游来水量变大,水流速度变快。
会自然带着一部分库尾的泥沙。往下游排。在旱季补水时,调度部门还会调整下泄流量,造出“人造洪峰”。这样能把库尾淤积的泥沙,冲进下游河道。还能把部分泥沙引入“死库容”暂时存放。
![]()
这里要说明下“死库容”。它是水库最低水位(145米)以下的区域。这部分库容没法用于发电、航运等常规功能。用来存泥沙,不会影响水库正常使用。
从全球范围看,大型水库淤沙是普遍难题。想做到完全“零淤积”,几乎不可能。三峡水库总库容是393亿立方米。
目前淤积的20.8亿吨泥沙,换算成体积约15亿立方米。只占总库容的3.8%。这个比例远低于国际上大型水库的安全淤积阈值。
![]()
而且通过“蓄清排浑”,三峡每年排出的泥沙量,基本能平衡新增的淤积量。按当前速度,要近百年才会达到安全阈值。
到时候,肯定会有更先进的技术,来解决这个问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