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太行深处的文脉守望
——柳氏民居探访记
文 魏怀亮
第四次踏入千年古县、如画沁水,依旧忘不了那座藏在太行山褶皱里的柳氏民居。作为画家,我对笔墨间的气韵与章法有着本能的敏感,而柳氏民居这座历经六百余年风雨的明代建筑群,于我而言,更像是一幅立体铺展的古画,每一处砖瓦雕刻都藏着章法,每一座院落门楼都透着气韵。它不是冰冷的古迹,而是柳宗元后裔用耕读文脉浇灌的“活化石”,是北方家族民居中集建筑美学与家训传承于一体的艺术经典,每次探访都能读出新的意蕴。
![]()
从下沃泉艺术小镇出发,仅十几分钟车程,远远便望见柳氏民居依山而建的轮廓。它不像江南民居那般婉约,也不似北方王府那般张扬,而是借着山势高低错落,以高墙围合出一方隐秘天地,恰应了柳宗元在《永州龙兴寺东丘记》中所言的“旷”与“奥”之境。依山而上,门口的关帝庙、魁星阁临瞰风雨,尽显“旷”的开阔;门内的四合院群庭院深深,拱券门楼、回廊花园各得其所,藏着“奥”的深邃;远处的笔架山与文笔峰遥相呼应,彰显出建筑独特的风水环境。这种顺应自然又暗含人文思考的布局,正是中国传统建筑“天人合一”思想的绝佳诠释,也让我忍不住驻足,在脑海中勾勒起这山水与建筑相融的构图。

步入村落,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明代石牌坊——“丹桂传芳”与“青云接武”,它们如同家族的门楣,默默诉说着柳氏从避世隐居到明清鼎盛的历程。唐永贞革新失败后,柳宗元族人为避牵连,从河东迁至沁水深山,以耕读传家,历经宋元沉寂,至明代柳琛殿试得中,柳遇春官至陕西华昌府通判,家族方才大兴土木,奠定今日民居之规模。而这两座牌坊,便是朝廷对柳氏功名的表彰,牌坊下的八尊“教化狮”,更是柳氏家训最直观的石雕载体,堪称中国古建筑中罕见的艺术珍品。

作为画者,我对形态与神韵的捕捉尤为关注,这八尊教化狮没有寻常石狮的威严可怖,反而憨态可掬,神态各异,每一尊都对应着人生修行的阶段,藏着家族对后人的谆谆教诲。“丹桂传芳”牌坊下的第一尊是“翘尾巴狮”,狮嘴拴着绳索,尾巴高高翘起,模样傲慢不羁,仿佛在模拟文人初入世事时口无遮拦、清高自傲的姿态。绳索拴嘴的设计,是在告诫族人“祸从口出”,言语需有分寸,这与柳宗元“成名勿宣门庭,得志勿忘饥民”的格训一脉相承。第二尊“老实狮”将尾巴藏于两腿之间,神态温顺,寓意历经世事打磨后,当收起锋芒,学会谦逊隐忍。第三尊“安分守己狮”脚下有两只小狮,腹下卧一圆球,象征坚守规矩、安守本分,方能家庭和睦。第四尊狮脚下踩着探出头的小狮,腹中还藏着一只低头的小狮,暗喻“出人头地”需厚积薄发,脚踏实地。

“青云接武”牌坊下的教化狮则聚焦仕途修行:第一尊“金榜题名狮”胸前戴花,神情得意,再现了族人高中进士的荣耀时刻;第二尊“寻求靠山狮”紧依石柱,提醒后人入仕后需明哲保身,借势发展;第三尊前腿直立,身下卧着凤头鹿尾狮身的异兽,寓意“坐享俸禄”,期盼事业有成、衣食无忧;第四尊“宦海沉浮狮”脖间鬃毛形似内方外圆的古钱,暗喻在官场中需懂得变通,方能在利益纠葛中保全自身。这些石狮的雕刻技法朴实而传神,线条简练却精准捕捉出狮子的神态气质,没有过多华丽装饰,却将家族的教化理念融入石材之中,让每一尊石狮都成为一本可触摸、可解读的“家训课本”。清华大学古建专家陈志华、楼庆西考察证实,这八尊明代石狮子,正是梁思成先生当年苦苦寻觅的教化狮实物。站在石狮前,我不禁想起中国画中的“以形传神”,这些石雕匠人正如丹青高手,用刀凿代替笔墨,在坚硬的石材上赋予了生命与思想,这或许便是传统艺术中“文以载道”的真谛。
![]()
![]()
穿过牌坊街,便来到内府区核心的“司马第”院。“司马第”门匾古痕斑斑,既是对先祖柳宗元曾任永州司马的纪念,也彰显了家族的文人底蕴。作为柳氏民居中规格较高的院落,司马第的建筑细节处处透着文人府邸的雅致与考究,尤其是额枋垫板上的木雕,更是将工艺与文脉完美融合,让人流连忘返。
![]()
![]()
司马第额枋上方,一幅木雕格外引人注目:两个孩童在莲叶间嬉戏,一个手握另一个的脚腕,姿态天真烂漫。莲叶舒展,纹路清晰可辨,孩童的衣纹线条流畅自然,仿佛能感受到布料的柔软。这幅看似简单的嬉戏图,实则暗藏深意——“莲”与“连”谐音,“手足”指代兄弟,合起来便是“手足相连”,寄托着家族对血脉亲情的珍视,希望后人能和睦相处、同心协力。下方另一幅木雕则格局更为宏大:中间雕刻的是紫禁城的轮廓,楼阁巍峨,斗拱分明,周围环绕着众多人物,或拱手而立,或行色匆匆,细看便知是文武百官的形象。这幅“宦海沉浮”图,既展现了柳氏家族对仕途荣耀的向往,也暗含着对官场变幻的警醒,与教化狮中的“宦海沉浮”遥相呼应,体现了家族在“耕读传家”与“仕途追求”之间的平衡与思考。
![]()
另一处木雕则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是“麒麟送子”,麒麟昂首阔步,背负幼童,周围祥云缭绕,寓意家族人丁兴旺、子嗣贤良;下层是凤与鹿相伴的图案,“凤”象征尊贵,“鹿”与“禄”谐音,组合起来便是“坐食俸禄”,寄托着家族对后代事业有成、地位显赫的期盼。这些木雕的题材既有民俗寓意,又有文人情怀,雕刻技法兼具南北风格——既有北方的雄浑大气,线条刚劲有力;又有南方的细腻精巧,细节处理入微。叶片的脉络、动物的毛发、人物的表情,都雕刻得栩栩如生,尤其是对动态的捕捉,如麒麟的步伐、孩童的神态,都充满了生活气息,仿佛下一秒便会从木头上走下来。这种“于细微处见精神”的雕刻手法,与中国画中的工笔细描异曲同工,都是在细节中追求极致,让艺术作品既有观赏性,又有思想性。
![]()
司马第院内的“五福影壁”同样值得细细品味。影壁中央雕刻着五只蝙蝠,围绕着中间的“寿”字,“蝠”与“福”谐音,寓意“五福捧寿”。蝙蝠的形态各异,或展翅飞翔,或栖息停歇,雕刻得灵动逼真,背景的云纹线条婉转流畅,与蝙蝠的刚劲形成对比,尽显构图之美。影壁的砖雕技法精湛,灰缝细密,黏性坚固,历经数百年风雨仍完好无损,足以见得当年工匠的匠心。站在影壁前,我不禁想起中国画中的构图讲究“虚实相生”,影壁作为院落的屏障,既阻挡了外界的视线,又通过雕刻内容营造出丰富的文化意境,让空间既有遮挡的“实”,又有想象的“虚”,这正是中国传统建筑与绘画共通的美学追求。
![]()
从司马第出来,沿府内环形街前行,便到了“行邀天宠”门楼。这座门楼是柳氏民居中规格最高的门楼之一,采用两层斗拱,第二层斗拱多达十一踩,彰显着皇恩眷顾的荣耀。“行邀天宠”四字匾额高悬门楣,字体苍劲有力,下方的门头雕刻更是集木雕艺术之大成,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堪称柳氏民居木雕的巅峰之作。
![]()
“行邀天宠”门头雕刻以群体组合为主,将动物、植物、人物、器物等元素巧妙融合,形成一幅寓意多元的立体画卷。左侧雕刻着孩童手牵莲花站在荷叶上,莲花纯净,荷叶舒展,孩童神态天真,这幅画面暗含佛教“众生无依,忽然而生”的寓意,体现了柳氏家族对宗教文化的包容。右侧则雕刻着琴、棋、书、画四件器物,琴身纹路清晰,棋盘格子规整,书卷翻开似有墨香溢出,画笔悬挂仿佛正待挥毫。这组雕刻没有多余装饰,却精准展现了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寄托着柳氏家族对“耕读传家”的坚守——即便家族历经仕途与商贾的变迁,对文化的追求始终未改。
![]()
门头中央的雕刻则更为繁复,既有宫廷建筑中常见的龙、麒麟、蝙蝠等瑞兽,又有牡丹、莲荷、卷草等吉祥花卉,还有民间常用的果品、花瓶、笔筒等器物。龙的身姿矫健,鳞片层层叠叠,仿佛正要腾云驾雾;麒麟昂首挺胸,神态威严却不失温顺;牡丹花开富贵,花瓣饱满,尽显雍容华贵;莲荷亭亭玉立,清新雅致。这些元素看似杂乱,实则排布有序,主次分明,既彰显了家族的尊贵地位,又蕴含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司马第的木雕相比,“行邀天宠”的门头雕刻更为华丽,技法更为精湛,尤其是对不同材质质感的表现——龙鳞的坚硬、花瓣的柔软、书卷的厚重,都通过雕刻手法精准呈现,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代工匠的艺术造诣。
![]()
除了这些重点院落与雕刻,柳氏民居遍布各院的砖雕、木雕、石雕,以及随处可见的碑刻楹联,共同构成了一座立体的文化宝库。永庆门旁朱熹手书的“忠”“孝”二字,笔力刚健,至今仍熠熠生辉,成为柳氏家训的核心;文征明书《阳明先生谕俗四条》、朱熹《易经系辞》碑、吴道子《圣人十相图》等名人碑刻,让这座深山民居成为连接历代文人的精神纽带;“屏障插文峰百世书香飞骥足,楼台围带水九天水暖出龙头”的楹联,既描绘了民居的山水环境,又寄托了家族的文化抱负。这些文化元素与建筑、雕刻融为一体,让柳氏民居不再是单纯的居住空间,而是承载着家族记忆、传承着文脉家训的精神家园。
![]()
我始终认为,传统艺术的精髓在于“气韵生动”与“文以载道”。柳氏民居的建筑艺术,正是将这一精髓发挥到了极致。它的布局暗合“福禄双全”的寓意,却又顺应山势,自然天成,如同一幅构图严谨的山水画;它的雕刻不求繁复,却于线条与形态中传递出家族的教化理念,如同一幅寓意深远的文人画;它的碑刻楹联,笔墨飘香,承载着历代文人的思想智慧。在这里,建筑是载体,雕刻是笔墨,文脉是气韵,三者相互交融,共同谱写了一曲太行深处的文化赞歌。
![]()
夕阳西下,余晖洒在柳氏民居的青砖黛瓦上,让斑驳的墙体更显厚重。漫步在寂静的院落中,指尖触摸着那些历经数百年的雕刻,仿佛能感受到柳氏先人的温度——他们避世而居,却未忘文脉传承;他们历经宦海沉浮,却始终坚守耕读为本;他们用砖雕、木雕、石雕将家训刻入建筑,让家族的精神跨越时空,代代相传。
![]()
![]()
第三次探访柳氏民居,我不再仅仅是欣赏建筑的精美与雕刻的精湛,更读懂了藏在砖瓦间的文化密码。这座北方现存最完整的家族古村落,不仅是明清建筑艺术的教科书,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国同构”“文脉相继”的生动见证。我愿将这些感悟融入笔墨,让太行深处的这份文脉守望,在丹青中得以延续传承。
![]()
![]()
艺术家简介
![]()
![]()
文章/魏怀亮
编辑/唐源露
编审/王艺云
签发/陈 彪
整理编辑|艺韵文艺专题
编辑发稿|湘韵丹青文化中心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