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与生态伙伴一起,在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培育孵化、企业成长加速、产业强链延链中做好生态赋能。”上海国有资本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海国投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陆雯在不久前举办的上海生物医药投融资峰会上这样表示。她的发言点出了当前行业发展的关键命题:在生物医药这条长周期、高投入的赛道上,多元化的资本如何超越简单的“输血者”角色,成为构建产业核心竞争力的“筑链者”?
在创新药企经历资本冷暖、全球竞争格局加速演变的当下,中国生物医药产业正面临一场从“估值驱动”向“价值驱动”的深刻转型。行业逐步告别过去粗放增长的资本狂欢,开始思考更为本质的问题:如何在追求短期回报与培育长期价值之间取得平衡?国有资本、产业资本、风险投资、金融机构等多元化资本力量如何从单纯的财务投资转向深度参与,成为产业创新的“合伙人”,共同打造更具韧性和国际竞争力的生物医药产业链?
近日,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了多家投资机构、行业龙头企业及领域专家,尝试为这一开放性命题探寻更优的实践路径与系统解决方案。
从“投项目”到“投生态”:
“耐心资本”构筑创新底座
生物医药的创新周期往往以10年计,这意味着资本必须拥有与产业规律匹配的“耐心”。当生物医药产业迈向价值驱动的新阶段,国有资本率先转变角色——从筛选单一项目转向构建创新生态,以“耐心资本”为核心,为长周期、高不确定性的原始创新筑牢发展底座。
这一转变体现在具体的资本布局上。例如,截至目前,上海国投公司通过上海生物医药产业母基金、上海未来产业基金以及上海国资母基金,已投决生物医药子基金约66亿元,其中市场化遴选及投资的放大倍数约5.5倍。上海国投公司已逐步构建由母基金、子基金、直投基金、并购基金、S基金等在内构成的全生命周期基金矩阵,重点布局创新药械、产业链自主可控以及脑机接口、细胞与基因治疗等前沿赛道。
国有资本发挥“压舱石”作用,敢于布局及培育早期硬科技赛道。陆雯表示,在生物医药产业领域,上海国投公司立足“投创新成果转化、投产业生态建设、投国际国内领先”,积极引领带动社会资本共同布局前沿领域,并为被投企业提供贯穿发展全周期的综合赋能服务。数据显示,通过直投及子基金,上海国投公司已支持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近200家,其中早期投资占比超过70%,已有超10家被投企业成功上市。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洪波教授团队的创业企业博睿康,正是“耐心资本”支持前沿创新的典型案例。据悉,该企业专注于微创脑机接口系统研发,获得了上海国投系资本的支持并落地上海浦东。洪波告诉中国城市报记者,其团队的系统已完成32例大规模临床试验,计划申报国内首个植入式脑机接口三类医疗器械。从实验室到临床应用的漫长旅程中,“耐心资本”提供了不可或缺的稳定支持。
有业内人士指出,“强链”的第一步是筑牢创新底座。国有资本等“耐心资本”通过构建基金矩阵、提供长期陪伴,为前沿、早期的高风险创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土壤,弥补了市场在原始创新领域的投入不足,是生物医药产业繁荣的前提。
从“单点赋能”到“系统赋能”:
企业风险投资与金融机构的链式反应
如果说“耐心资本”奠定了产业生态的基石,那么企业风险投资(CVC)正从传统的“单点赋能”转向“系统赋能”,通过与金融机构协同构建生态,推动产业链上下游的链式反应。这一趋势在生物医药领域尤为显著,资本与产业的深度融合正成为创新突破的关键引擎。
石药集团投资总监、石药国方先导基金管理合伙人梁益坚对中国城市报记者表示,CVC的核心优势在于“从产业中来、到创新中去”。他以石药集团为例解释道:“我们已完成从规模制造到源头创新的蜕变,深刻理解从实验室到工厂、再到床旁的完整产业链。CVC的价值不仅在于资金支持,更在于开放技术平台、生产能力、全球化资源与被投企业间实现双向赋能。”比如,除了常规支持创新药企业,石药基金还曾和研发部门共同筛选并投资一家小核酸原料企业,通过整合相关技术与供应链资源,帮助该企业从行业第二梯队跃升为第一梯队,与行业头部企业并肩服务下游客户。
这种“系统赋能”模式正在突破传统投资的边界。梁益坚提到,石药CVC正在探索“2.0版本”,将BD(商务拓展)交易能力、AI研发平台甚至资本运作经验开放给被投企业。“例如,我们与阿斯利康的交易实现了从产品输出到平台输出的跨越,未来我们AI药物研发平台也有潜力赋能更多创新型被投企业。”这种链式反应使得CVC不再是单纯的财务投资者,而是创新生态的共建者。
金融机构的深度参与进一步放大了CVC的效能。浦发银行上海分行科技金融部总经理周燕介绍,银行正通过“浦新贷”“浦投贷”等产品,为生物医药企业提供从研发到商业化的全周期资金支持。例如,针对研发投入高、周期长的特点,浦发银行推出最长15年的贷款期限,覆盖企业“10年10亿美金”的创新周期。这种长期资本与CVC的产业资源形成互补,共同破解企业成长过程中的资金与资源瓶颈。
更多案例进一步印证了系统赋能的可行性。瑛泰医疗财务总监赵燕分享称,公司通过“产业+资本”双轮驱动,近期联合产业基金并购杭州某医疗公司,不仅填补了产品线空白,还使标的公司实现扭亏为盈。“并购中我们灵活组合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与产业基金,确保资本始终服务于技术转化。”这一模式正是CVC与金融机构协同的典型实践。
从“内部筑基”到“外部共创”:
企业破局与生态闭环的形成
在多元资本的滋养下,创新药企自身也在发生深刻变革,其破局策略愈发依赖于与外部生态的共创。
君实生物执行董事、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邹建军表示,企业的破局之道需围绕三大核心展开:深耕源头创新、构建全球化能力、打造差异化技术平台。“这三方面的突破,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实现,必须依靠产学研医的闭环协同和长期资本的耐心支持。”
邹建军以君实生物的实践为例,向中国城市报记者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思路。在企业“内部筑基”方面,公司通过多年的持续投入,搭建了覆盖蛋白药物研发全周期的技术平台体系;而在“外部共创”层面,其PD-1产品特瑞普利单抗的成功出海正是生态协同的典型成果。“我们不仅依靠自身建立起符合国际标准的质量体系,也积极携手国际合作伙伴,将产品推向全球超过80个国家。”她补充道,“从科学家智慧的源头创新,到企业工程师的产业化转化,再到临床医生的应用反馈,这一闭环的打通是实现‘有质量的创新’的关键。”
如果说君实生物展现了“内外协同”在推动成熟产品全球化上的效能,那么对于更多处于快速成长期的创新企业而言,与资本的“双向奔赴”则是构建其发展根基的关键。天泽云泰创始人赵小平以公司5年的发展历程为例,诠释了创新药企与资本之间“双向奔赴”的共创逻辑。“投资人的每分钱如何变成资产而不是成本,是企业家应该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赵小平说,“这种转化也影响着企业能否在冷热交替的资本周期中稳健前行。”
她进一步剖析了天泽云泰在不同发展阶段与多元化资本的成功对接过程。在早期,公司以前沿的基因治疗技术平台吸引了注重前沿布局的风险投资公司机构;进入成长期,一批国有背景投资者则更看重其技术的长期战略价值与平台潜力;而当前临近商业化阶段,信达资产等机构关注的是核心管线的确定性和未来资本化路径。
“这不是简单的融资接力,而是生态系统中不同风险偏好和战略诉求的资本,在我们发展的不同维度上精准赋能。”赵小平总结道,“正是这种‘双向奔赴’的协同机制,支撑我们既完成了眼前关键管线的推进,也布局了未来的创新赛道。”
有专家指出,未来的生物医药竞争,将是生态体系之间的竞争。多元资本的汇聚与系统赋能,正清晰地勾勒出一条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夯实核心竞争力的发展路径。这条路径的成功,或将定义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的下一个“黄金十年”。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迪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