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岁以上设计师批量优化,应届生薪资比老员工还高”——近期设计院圈流传的荒诞现象,戳中了无数从业者的痛处。曾经被奉为“技术铁饭碗”的设计院,如今却把“降本增效”玩成了“卸磨杀驴”,一边清退经验丰富的老员工,一边高薪招揽应届生,看似精打细算的操作,实则藏着行业发展的深层危机。
![]()
在某头部设计院的裁员名单上,工龄十年以上的老设计师占比超七成。他们中有人参与过城市地标项目,有人手握注册工程师证书,曾是公司的技术核心。可如今,“年龄大、薪资高、性价比低”成了他们被淘汰的标签。HR谈话时的话术如出一辙:“公司面临转型,需要新鲜血液”“你的薪资与产出不匹配”,轻飘飘几句话,就否定了老员工十几年的付出。
![]()
而另一边,应届生招聘市场上,设计院却一改往日吝啬,开出的薪资让老员工咋舌。某省级设计院给985应届生的起薪比同岗位老员工高出20%,还附带安家费、人才补贴等福利。这种“新贵老贱”的薪资倒挂,并非因为应届生能力超群,核心原因只有一个:应届生薪资基数低、可塑性强,且没有长期劳动合同的束缚,能最大程度压缩人力成本。
![]()
设计院的算盘打得精明:裁掉一名年薪30万的老员工,能招两名甚至三名应届生,人力成本直接降低一半。更重要的是,老员工往往熟悉行业规则,懂得维护自身权益,而应届生初入职场,对加班文化、不合理要求的容忍度更高,更容易被“画饼”裹挟。于是,“裁老招新”成了不少设计院应对行业寒冬的“通用配方”。
![]()
可这种短视操作,正在掏空设计院的根基。设计行业拼的不是体力,而是经验积累。老员工手里的项目案例、对规范的精准把握、与甲方的沟通技巧,都是应届生短期内无法替代的。有老员工吐槽:“我们花三年踩过的坑,应届生可能要花五年去填。” 事实也印证了这一点:某设计院裁掉资深结构工程师后,新接手的应届生因对规范理解偏差,导致项目图纸反复修改,不仅延误了工期,还赔偿了甲方数百万损失。
![]()
更讽刺的是,不少设计院一边裁老员工,一边又在招聘启事中要求“3年以上项目经验”。这种矛盾背后,是行业的集体焦虑:既想压缩成本,又怕失去技术支撑。于是,便出现了“应届生招进来当学徒,却要承担核心工作”的荒诞场景。应届生被迫快速上岗,图纸质量难以保证;留下来的老员工则人心惶惶,要么被迫“卷”到极致,要么开始悄悄找退路。
![]()
对被裁的老员工而言,这场“优化”是职业生涯的重创。35岁以上的设计师,上有老下有小,背负着房贷车贷,重新求职时又面临年龄歧视,不少人只能被迫转行,或是降低薪资标准从基层做起。他们曾以为“技术过硬就不愁饭碗”,却忘了在资本的算计里,情怀和资历终究抵不过“性价比”三个字。
![]()
而应届生看似拿到了高薪,实则跳进了另一个陷阱。高薪资背后,是无休止的加班、模糊的岗位职责和不确定的未来。当他们积累了几年经验,薪资涨到一定水平,很可能会成为下一轮“优化”的目标。这种“用完即弃”的用人模式,正在摧毁行业的人才生态,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对设计院望而却步。
设计院真正的“降本增效”,从来不是牺牲老员工的权益,而是优化管理模式、提升技术核心竞争力。老员工的经验是行业的宝贵财富,应届生的活力是未来的希望,二者本应相辅相成,而非相互替代。过度追求人力成本的压缩,只会导致项目质量下滑、人才流失,最终陷入“裁老—招新—出错—再裁”的恶性循环。
![]()
行业寒冬之下,生存固然重要,但底线不能失守。尊重老员工的付出,给应届生合理的成长空间,才能让设计院在风浪中站稳脚跟。否则,再精明的“降本”操作,也只是饮鸩止渴。当整个行业都开始透支人才信任,最终只会被人才抛弃。
你身边有设计院“裁老招新”的情况吗?对于这种现象,你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