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徐水路小学刘思涵的校服被捐入社区 “爱心漂流箱” 后,为何会从商业渠道流向非洲呢?这个话题,我就不说了,毕竟捐赠的商业模式太敏感了,大家只需要知道这个市场由捐赠、出口、工业再生三个出项组成就可以了,而企业在提供公益服务时,提取必要的收益,也无可厚非!
其实,二手旧衣回收这个产业远比大家想象的庞大,其不仅利润高,而且链路复杂,从一件衣服上,大家就能明白,我国制造业的强大,以及对于非洲地区的,业崛起之路为何会这么漫长!
当下,非洲是全球最大的二手服装进口市场,2021 年二手服装进口额达 18.4 亿美元,其中中国贡献了 6.24 亿美元,占比三分之一,首次取代欧盟成为非洲最大二手服装来源国。当时间来到 2024 年,非洲服装市场规模已达 705.8 亿美元,复合增长率为5.16%,二手服装需求持续增长,其中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吉康巴市场成为了非洲二手服装转运处理中心,其相关产业工人达22000余人,已经能每天能处理数万吨二手衣物,年处理量超1亿件,其中 40% 以上来自中国!
而对于我国而言,2025 年中国旧衣回收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280 亿元,到 2030 年将超 2000 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 9.3%。政策层面,国家发改委提出到 2025 年废旧纺织品循环利用率达 25%,再生纤维产量 200 万吨的目标,并通过 “无废城市” 建设完善了三级回收体系,并在体系上呈现出山东、河北专业化回收,广东包装消杀转运出口的格局!
![]()
一、非洲为何钟爱中国服饰!
在非洲,二手衣物是大多数人的 “生存必需品” 而非 “消费选择”。当下,非洲多数国家人均 GDP 低于 2000 美元,仅 10% 消费者能负担新衣服,50% 依赖二手衣物,40% 甚至无力购买旧衣。而中国二手衣物价格低廉,大部分售价都在10元左右,约等于当地日均工资水平,且出口的大部分是耐磨实用的衣服,符合当地劳动力市场需求,因此,深受非洲居民喜爱!甚至,有些国家已经基本依靠旧衣产业获得日常衣服,其中,最典型的是莫桑比克,其 85% 的人口(约 3400 万),长期依赖二手衣物,
此外,国内的服装,通常色彩鲜艳、款式多样,非常符合非洲消费者审美,同时,亚洲人尺寸普遍适合非洲清瘦身形,加上校服、外卖工服等功能性服装因耐用性而备受青睐,更神奇的是很多带有汉字、品牌标识的衣物还被赋予 “国际化” 标签,成为了“面子”象征!
而且,我国的二手衣物产业链非常成熟,不仅已经形成了“回收 - 分拣 - 消毒 - 出口” 的完整流通链条,甚至在工艺处理上也十分先进!各种修补和翻新技术是欧美出口件无法比拟的!
![]()
二、旧衣回收链条
在我国约 60% 的回收箱由商业公司运营,通过社区、高校等场景收集衣物,并通过社区回收箱、支付宝、闲鱼等平台线上回收。
在获得衣服后,就会进行人工拣选,比如衣物可以按成色分为 A(可出口)、B(可捐赠)、C(需破碎)三类。优质衣物经消毒、熏蒸后打包出口,而破损的衣物则会被拆解为纤维,进行工业再生(约 50% )和环保处理(约占20%),从而被制成大棚保温被、拖把、无纺布、棉纱、隔音材料等进行二次销售。
而在出口端,目前国内较大的出口基地是广州虎门,其主要通过海运抵达非洲港口,再经铁路等运输网络分销至各国市场,不过非洲国家的海关还要检查这类二手衣服的熏蒸证书、COC 认证等,并不是大家想象的什么都不管,因此确保出口符合进口国标准的衣服,对于很多企业来说,也是件很难的事情,因此,这个行业虽然利润好,但很繁琐,也不是那么好做的。
而在非洲市场清关后,衣服就来到了诸如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吉康巴市场,在批发商开包后,就会通过零售商通过竞价出售,而高级些的零售商还会洗净熨烫后再出售,因此,整体二手服饰体验环节还是比较成熟的!
![]()
三、对非洲的经济影响
非洲种植业规模发达,仅棉花种植行业就有 45 万非洲人从事生产,但在初级原料后的纺织业薄弱,90% 服装依赖进口。因此,在缺乏技术和本地保护的情况下,大量二手衣流入,导致本地纺织企业难以发展,而纺织业可以说是工业文明的基础,一个国家如果无法建立有效的纺织体系,就很难谈后续制造业升级,这是因为纺织业目前依赖大量廉价劳动力,能够有效利用人口红利!
比如,卢旺达纺织工人从 1990 年代的 1100 人减至 500 人,肯尼亚纺织工人从 50 万减至 2 万,其主要原因急就是外来商品冲击!因此,非洲部分国家如埃塞俄比亚、卢旺达、尼日利亚、南非等已开始限制进口以扶持本土制造业。
例如,肯尼亚自 2024 年起要求进口二手衣中至少 60% 可直接穿着,导致进口量下降 12%,这促使中国出口商转向合规化运营,如提升分拣技术以满足质量标准,但也导致了相关服装价格的上涨!以我国海关数据为例,2025 年二手服装出口均价同比上涨 12%,但非洲市场因肯尼亚国进口限制政策份额下降至 41%,不过东南亚市场规模却增长 18%。
![]()
但矛盾的是,二手进口行业,对于非洲经济的影响力也很大,以服装为例,肯尼亚二手服装行业创造了 6300 个正规岗位和至少 6.8 万个非正规岗位;而莫桑比克直接提供了 20 余万个就业岗位,支撑超 100 万人生计,据媒体报道,从事此贸易的商贩月均收入达 650 美元,是该国最低工资的 7 倍。
而从非洲的数据看,也反映了这种特征,尽管各国政策收紧,但非洲二手衣进口量仍逆势增长。2025 年肯尼亚进口量达 16.3 万吨,卢旺达黑市交易规模占合法进口的 30%。这种 “政策失灵” 现象,反映出二手衣在非洲经济中的不可替代性,仅莫桑比克一国,二手服饰就贡献了 3500 万美元年税收,对于其财政影响,不可谓不大!
![]()
中国二手衣在非洲的流行,本质上是全球化资源错配的产物,一方面,它解决了中国旧衣处置难题,推动循环经济发展;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了其对非洲市场本土产业的冲击,以及诸多环境类的影响!
如果从经济学看,发达国家的消费过剩,会通过二手贸易链转化为发展中国家的生存刚需,这种模式伴随全球化贸易时代已经存续百年,其既带来了经济活力,也会引发环境与伦理争议。未来,随着非洲纺织业的发展和中国再生技术的进步,二手衣贸易或将向更可持续的方向演进 —— 例如,中非共建智能分拣中心、推动旧衣化学再生工业的兴起等。
但在当下,这件跨越重洋的 “旧 T 恤”,依然承载着非洲家庭对体面生活的渴望,以及全球化时代最真实的生存图景,一个国家的工业崛起,不仅要自己努力,也需要合适的工业增长环境及低成本的贸易流转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