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以来,广电视听行业面临着深刻变革。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围绕首都城市战略定位,以“北京大视听”为核心构想,通过精准政策引导与资源整合,推进一系列战略性举措,从精品创作到全力推进超高清视听全产业链升级,从持续推动媒体深度融合到强化国际传播力度,再到人才建设,系统谋划、协同推进,构筑起首都广电网络视听高质量发展的新格局。
![]()
让“北京大视听”成为首都文化建设创新引擎
“北京大视听”,这个由北京市广电局于2023年创建的精品创作工作机制,以服务为先、以管理为根、以创新为引领、以精品为导向,紧紧抓住“精品创作”这个中心环节,引导行业持续推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精品力作,并入选全国文化中心建设2023年度十件大事。
“北京大视听”的诞生并非偶然,而是首都文化建设的必然产物。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北京市广电局审时度势推出这一品牌,其核心要义正是统筹推进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全类别文艺作品的选题策划、创作生产、宣传推介的重要举措。
从实践视角来看,“北京大视听”品牌是一种整合机制、协同机制和联动机制,三者之间在相互嵌入、循环作用中释放出机制性力量,这种力量更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高效能性。
![]()
正如北京市广电局党组书记、局长王杰群所言,要“安心定志、勇攀高峰,在‘四个第一’中坚定‘北京大视听’文艺精品创作的信心决心”。
仅仅两年时间,“北京大视听”成为全国闻名遐迩的视听品牌,从《我的阿勒泰》到《玫瑰的故事》,从《南来北往》到《闪耀吧!大运河》,从《归队》到《上甘岭》,年均推出“北京大视听”作品500余部,囊括“五个一工程”奖、飞天奖、星光奖、金鹰奖等全类别奖项,一部部“破圈”佳作从北京诞生,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
2025年上半年,带有北京印记的15部剧在央视、各大卫视和视频平台播出,占全国首播电视剧的25%,位列全国第一,其中5部在央视一套及八套播出,占比38%。
![]()
在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的重大节点,电视剧《归队》、纪录片《卢沟桥 我们的纪念》、微短剧《怒刺》和网络综艺《信仰的足迹》等作品,依托北京深厚的文化资源和创作实力,持续推动主流价值传播“破圈”出彩,进一步巩固首都文艺创作在国家重大主题宣传中的引领地位。
![]()
北京市广电局指导推出的首部投资过亿元、首部台网通播、首部登陆央视的微短剧《狮城山海》,5次位列短剧大屏点播播放TOP1。《夫妻的春节》等20部微短剧入选国家广电总局春节档推荐片单,27部微短剧登上央视和省级卫视。
![]()
在全面推动精品创作的同时,北京市广电局积极引导视听机构和平台讲好中国与北京故事,让更多“北京出品”作品出海。《我的阿勒泰》等影视作品走红中亚,该剧译制版在哈萨克斯坦7频道播出,收视率达8.2%;《国色芳华》在匈牙利国家广播电视台播出;《玫瑰的故事》登陆秘鲁电视台,推动爱奇艺与埃及WATCH IT平台达成合作;网络剧《唐朝诡事录》阿拉伯语版登顶观看榜单……
![]()
“北京大视听”这一品牌已不仅是一个文化标识,更成为驱动首都文化创新发展的强大引擎。
让科技与融合发展成为推动创新重要抓手
2024年,一场视听革命正在北京掀起阵阵波澜,从亮马河畔的3D数字空间到国家大剧院的话剧同步上演,超高清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文化生态与产业格局。
而在超高清视听产业的发展方面,北京展现出了惊人的“北京速度”。
王杰群曾用“敢下先手棋,勇下快手棋,同下一盘棋”概括了北京发展超高清视听产业的决心与路径。
![]()
设立全国首支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支持资金;率先实现省级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收视规模1592万户、1.7亿人次;新开拍电视剧、网络剧、纪录片基本实现超高清标准拍摄制作,头部网络视听平台首屏首页首播剧集基本实现超高清化,超高清内容专区总时长超20万小时……北京以超高清、人工智能、虚拟拍摄等新技术和“超现场”等新业态,开辟“北京大视听”创作新天地。
北京超高清视听产业的发展背后,是举旗定向的“北京力量”在发挥作用,而融合创新发展则是释放超高清超强应用的重要抓手。
北京市广电局在推动融合创新发展方面,积极将超高清技术与文化旅游、数字娱乐、实景艺术等领域深度融合。推出的亮马河铂宫闸13K3D数字体验空间,已成为城市文旅打卡新地标和数字消费新场景;话剧《林则徐》、歌剧《费加罗的婚礼》在全国31个省(区、市)的20家剧院和150余家影院同步直播;《唐朝诡事录·西行》国潮沉浸式剧场等30余个沉浸式体验项目多点开花……

在超高清技术的强劲拉动下,2025年上半年,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总收入2873.31亿元,同比增长11.41%,占全国41.74%,支柱地位愈发凸显。同时,北京市广电局与北京银行签署战略合作协议,为初创期“雏鹰”、成长期“精鹰”和成熟期“雄鹰”分别提供2000万元、1亿元和5亿元授信支持,力争未来5年覆盖1000家超高清视听企业。
从全国首个超高清端到端全产业链优化升级试点,到全国首支超高清视听产业发展支持资金,再到全国首个省级卫视超高清频道开播,北京步步为营,构建起“政府引导、政策支撑、科技领跑、协同联动、美好惠民”的“北京经验”。
让“京琅琊”品牌成为视听人才建设的重要基石
在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发展蓝图上,一枚名为“京琅琊”的人才品牌熠熠生辉,成为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京琅琊”蕴含着深厚文化底蕴,寄予了求贤若渴、广纳贤才的诚挚期盼和美好愿景。
“京琅琊”作为北京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行业的首个人才工作品牌,亦是推动“北京大视听”体系建设的关键力量,对于持续推出更多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培育造就大批德艺双馨的文学艺术家和规模宏大的文化文艺人才队伍,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为广电视听行业的未来注入更多的可能和活力。
“京琅琊”人才专项设置了名家、领军、青创3个衍生品牌,形成了完整的人才梯队体系。这一体系设计既关注了行业顶尖人才的引领作用,也重视中坚力量的中流砥柱作用,同时还为青年才俊提供了成长通道,形成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人才梯队。首届“京琅琊”遴选出4位名家人才、8位领军人才、5位青年创新人才,既有德艺双馨的行业泰斗,也有潜力无限的青年才俊,为剧集创作夯实人才根基。
![]()
在此基础上,北京市广电局积极推进文艺评论体系创新,成立北京市广播影视协会视听文艺评论家专委会,建立“北京大视听”文艺评论“好主笔联盟”和“创客联盟”,为“北京大视听”文艺精品传播注入更多的创新活力。
另外,北京市广电局积极构建覆盖全业态的表彰奖励体系,打造引领剧集创作的“风向标”。由其作为主办单位之一的第一届“春燕奖”覆盖电视剧、网络剧等八大类别,将有65部作品、53名个人获奖,彰显了“北京大视听”剧集创作新高度。
2024年以来,北京市广电局通过“北京大视听”多领域、多维度的协同推进,实现了内容精品化、技术超高清化、传播全球化、人才专业化的突破。
北京市广电局的实践,不仅为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文化动能,也为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写下了生动而坚实的注脚,更为推动广电视听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首都样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