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大爷今年68岁,四年前体检查出血压偏高,被家人严密“看管”饮食:每天主食白粥、蔬菜焯水,盐罐子更是被锁进抽屉。刚开始的一两个月,家里人还互相打气:“淡一些,对身体好。”但慢慢的,大爷觉得饭越来越难以下咽,饭桌气氛也冷清了不少。
![]()
最近,看到一条“全球181国大数据发现,吃盐多的人反而更长寿”的新闻,邻居们在楼下议论纷纷,“是不是不用那么清淡?难道吃咸真的能延长寿命?”
听上去不可思议,“少盐低钠”居然不利健康?“咸口”难道比“清淡”更长寿?这个新说法背后是否真的站得住脚?依据在哪里?淡咸之间,究竟该如何选择,才能吃得健康、活得久?
不少人认为,清淡饮食=盐越少越好。的确,过量盐摄入和高血压、心血管疾病存在明确关联,但盲目“一刀切”更容易陷入极端,反而未必健康。
![]()
权威数据来自《柳叶刀》杂志一项涵盖181个国家、逾1亿人口的流行病学研究显示,“极低盐饮食并未明显降低死亡率”。
有意思的是,每日钠摄入低于3g(相当于7.5g食盐)的人群,心脑血管病风险不降反升,死亡风险略有上升。适量摄入盐分,反而对调节体液平衡、神经传递、肌肉运动有重要意义。
其实,盐不仅是调味剂,更承担着平衡体液、参与代谢、维持细胞功能的重要角色。
![]()
中老年人若一味追求“寡淡无盐”,可能导致食欲减退、营养不良、头晕乏力等问题。一项中国慢性病防控中心2022年调查显示,55岁以上人群严重低盐饮食者,其低钠血症发生率比推荐摄入人群高出27.3%,甚至诱发心率失常等潜在危险。
适量盐摄入,到底对寿命和身体有何影响?我们还要看大数据。
近年来,“极清淡”饮食为很多慢病患者信奉,但冷静审视数据,风险其实并不低。
![]()
《柳叶刀》2019年全球研究提示,当每日盐摄入量低于5g时(约小半勺),总体心血管意外风险不降反升;处在7.5-10g区间反而风险相对较低。究其原因,过低的钠摄入会引发内分泌、神经、肾脏的代偿性紊乱,导致电解质失衡、血压波动过大。
另一组哈佛大学医学院的追踪数据发现,老年人每天食盐摄入低于6g时,一年以内出现头晕、乏力、低钠血症的风险增加15%-22%,且进一步诱发失眠、抑郁、食欲不振等亚健康表现。
日本一项涉及3.2万人、为期12年的人群队列也证明,极低钠膳食并未对延长寿命起到帮助,反倒部分人因基础疾病加重而缩短寿命。
![]()
当然,摄盐也不能“放飞自我”。过量盐摄入(如每日12g以上),确实会导致高血压、心衰、肾损伤等风险大大提升。关键在于不偏“极端”,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点”。
想吃得更健康,并非“越清淡越好”,而是科学掌控摄入量,精准适度。
按《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年版》推荐,成年人每日食盐摄入应≤5g(约一啤酒瓶盖)。但对体力劳动者、大汗多、饮食清淡者,适当可达6-7g/天。
有条件家庭可借助健康秤、小号盐勺,每日用量定量分装,烹饪尽量用蒸煮、炖煮方式减少进味失控。
![]()
牢记“隐形盐”远超想象,如咸菜、酱菜、火腿、方便面、调味品等,都含高盐分。要想管理好每日总摄入量,看营养标签、减少加工食品摄入是捷径。
此外,可以多用柠檬、醋、香葱、黑胡椒等天然调味品,提升食物风味,减少对高盐的依赖。对于有高血压、慢性肾病等特殊疾病的人群,更应定期到医院检测钠、钾等电解质指标,精准调整。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