户晨风被全网封杀后,转身注册了一家注册资本1万块的文化传媒公司,名字还挺文艺,“卖有回音”。可问题是,当一个人靠撕裂社会、贩卖对立赚来的“回音”,早就不是共鸣,而是噪音。
![]()
这位曾坐拥百万粉丝的网红,靠着一句“你是苹果人还是安卓人”,硬生生把手机品牌玩成了阶级标签。
用iPhone、开特斯拉、逛山姆?恭喜你,跻身“精英阶层”;拿安卓机、买国产货、去菜市场?不好意思,你被划入“底层群体”。
这套话术荒唐到连小学生都能看出漏洞,难道菜市场里就没有工程师?山姆会员店里就没有打工族?
![]()
但户晨风不在乎逻辑,他在乎的是流量。
因为只要评论区吵起来,算法就会推得更猛;只要有人骂他,就有人转发他;只要制造出“我们vs他们”的对立,他的直播间就能多卖几单带货商品。
这哪是内容创作?这是情绪操弄。这不是观点表达,这是精准收割。
央视《法治在线》点名痛批,毫不留情:这种行为“恶意挑动群体极端对立、宣扬负面情绪”,已突破网络空间的基本底线。
![]()
9月20日,他的账号被全平台清空、注销,连一条视频都没留下,这不是打压言论自由,而是对“流量无底线”的一次清算。
可讽刺的是,刚被封杀十天,他就火速成立新公司,经营范围从直播、广告到数字内容一应俱全,仿佛在说:“我换件马甲,还能再战。”
![]()
但现实没那么乐观。
如今的网友,早已不是三年前那个会被几句煽动性口号就带节奏的群体。大家看多了“XX人低人一等”的套路,也厌倦了被当成流量韭菜反复收割。
你今天说安卓用户没品位,明天是不是要说小城市的人没见识?后天是不是要贬低开国产车的就是失败者?
这种逻辑一旦打开,就是滑向仇恨营销的深渊。而户晨风,不过是把消费选择偷换成身份审判,把个人偏好扭曲成阶层歧视,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让你愤怒、让你站队、让你点击、让你下单。
![]()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操作并非个例。
从“月薪三万才配生孩子”,到“不喝星巴克就是穷”,再到“开某品牌车=没格局”……越来越多网红深谙此道:制造焦虑比提供价值更容易变现,挑起对立比传递共识更能涨粉。
平台算法也在推波助澜。争议性内容天然具备高互动率,系统便疯狂推荐,形成恶性循环,越极端越爆,越爆越极端。
于是,好好说话没人看,阴阳怪气满屏飞;理性讨论沉底,情绪宣泄上热搜。
![]()
好在监管终于出手了。“清朗”行动持续加码,对煽动对立、造谣引流、AI造假等乱象亮出红牌。户晨风的封号,就是一个明确信号:流量不能成为践踏公序良俗的通行证。
但他似乎还没真正醒悟。
注册新公司,或许是他试图“曲线复出”的第一步。可问题是,公众的记忆没那么短,平台的审核也没那么松。一个曾靠撕裂社会牟利的人,凭什么让人相信他现在要“做好内容”?
![]()
真正的“回音”,不该来自对立的回声壁,而该来自真实生活的共鸣。你在菜市场砍价时的精明,和你在山姆刷卡时的从容,从来不是对立面,而是同一个人在不同场景下的自如切换。
用什么手机,开什么车,买什么菜,本就不该定义你是谁,更不该成为别人羞辱你的理由。
户晨风还有希望吗?有,但前提是:他得先学会尊重普通人。不是把他们分成“高端”和“低端”,而是看见他们的真实生活、真实困境、真实尊严。
否则,就算他开一百家公司,拍一万条视频,也只会收获一片沉默,因为没人愿意,再为一场精心设计的对立买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