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轮间接磋商全面中断,美军撤离中东被伊朗视为不可逾越的底线,德黑兰以最坚决的姿态为当前阶段的美伊对抗划下阶段性休止符。
2. 一方面,伊朗总统公开宣告将加速恢复核基础设施建设,外交部长明确表态拒绝任何形式的直接接触;另一方面,美国总统特朗普接连发出新一轮军事行动警告,释放出高压信号。
3. 这场持续数月的地缘政治拉锯战究竟陷入何种僵局?为何伊朗坚持将“美军撤出中东”作为开启对话的前提条件?在表面停火的背后,又潜伏着哪些可能瞬间引爆区域动荡的风险点?
![]()
4. 11月3日当地时间,伊朗最高领袖哈梅内伊在德黑兰一场学生集会上发表重要讲话。这场原定纪念1979年伊斯兰革命后占领美国驻伊使馆事件周年活动,迅速演变为一场对美政策的权威宣示平台。
5. 哈梅内伊指出,伊朗与美国之间的对立属于本质性矛盾,而非战术层面分歧,双方战略利益存在根本冲突,合作基础已然缺失。除非美方满足三项关键要求,否则伊朗短期内不会回应任何合作倡议。
6. 此三项条件直击核心议题:立即终止对以色列的一切支持行为、全面撤除部署于中东地区的所有军事据点、彻底停止干预伊朗内部事务。
![]()
7. 几乎与此同时,伊朗外交部发言人巴加埃强调,尽管双方曾通过第三方渠道传递信息,但这并不构成谈判进程的实际启动。哈梅内伊的讲话实质上为历时数月的美伊间接沟通按下了暂停键。
8. 谈判破裂并非突发状况,而是多重积怨叠加后的必然结果。回溯至今年4月,在阿曼主导协调下,美伊代表在马斯喀特举行了首轮非直接会谈。
9. 随后陆续在罗马等城市完成四轮后续交流,第五轮会谈于5月23日在意大利首都结束。阿曼外交大臣巴德尔仅以“取得有限且非决定性进展”来形容最终成果。
![]()
10. 当时,双方的核心争议已初步显现:美方坚持要求伊朗完全中止各级别的铀浓缩作业;而伊朗外长阿拉格齐则强硬回应,铀浓缩权利属于国家主权范畴,是不可谈判的核心利益,美方立场既不公正也缺乏逻辑依据。
11. 国际原子能机构于5月31日发布的报告进一步加剧紧张氛围。数据显示,截至5月17日,伊朗持有的丰度达60%的浓缩铀总量已达408.6千克,相较2月的274.8千克显著上升。
12. 此类浓度距离制造核武器所需的90%标准仅一步之遥,引发国际社会高度警觉。伊朗方面始终坚持其核计划纯属民用性质,高浓度浓缩铀主要用于生产医疗用放射性同位素。
![]()
13. 矛盾真正激化发生在6月的一系列军事对抗中。6月13日,以色列以“应对生存威胁”为由,对伊朗境内多处核设施及导弹储存基地实施所谓“先发制人打击”。伊朗当晚即展开大规模反击,双方陷入长达12天的激烈交火。
14. 伊朗发射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精准锁定特拉维夫、海法周边的军事目标,以色列军方事后承认部分设施受损。此次冲突导致以方28人丧生,其中包括一名正在休假的军人;伊朗宣称空袭造成935人伤亡,涵盖高级指挥官与平民群体。
![]()
15. 冲突直接导致原定于6月15日举行的第六轮间接谈判被迫取消。6月21日,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美军成功摧毁伊朗福尔道、纳坦兹与伊斯法罕三处重要核设施,执行任务的所有战机均已安全返航。此次打击共动用6枚钻地炸弹与30枚“战斧”巡航导弹。
16. 作为反制措施,伊朗随即向美军位于卡塔尔乌代德空军基地发射多枚弹道导弹,局势一度逼近全面战争边缘。直至6月24日,在美方推动下,双方才勉强达成临时停火协议。
17. 冲突期间,伊朗国内安全系统同步升级,警方在全国范围内逮捕了约2.1万名涉嫌人员,其中260余人被指控从事间谍活动,另有172人因非法拍摄敏感地点遭拘捕,反映出危机已深度渗透至社会层面。
![]()
18. 停火并未带来外交突破,反而促使双方立场更加固化。伊朗长期视美军在中东的存在为其国家安全的最大外部威胁。哈梅内伊此次表态并非临时决策,而是基于长期战略评估的结果。
19. 美国在该地区密集分布的军事基地,以及长期以来对以色列无条件的支持态度,持续加剧伊朗的安全焦虑。尤其在6月冲突中,美军直接参与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行为,更强化了德黑兰“唯有美军撤出方可谈合作”的坚定信念。
20. 同时,伊朗在核能发展与远程导弹项目上的决心毫不动摇。10月11日,外长阿拉格齐在接受电视专访时明确表示,伊朗永远不会加入旨在推动与以色列关系正常化的《亚伯拉罕协议》,该协议违背伊朗的价值理念与地区愿景。
![]()
21. 他同时指出,目前没有重启与英、法、德三国伊核协议谈判的基础,原因在于欧洲国家未能兑现此前承诺的经济与政治保障。11月2日,伊朗总统佩泽什基安视察伊朗原子能组织时宣布,国家将以更强力度推进核设施重建工作,并再次重申:伊朗不追求发展核武器,所有核活动均严格限定于和平用途。
22. 美国方面的姿态同样强硬。特朗普政府一边释放“愿意对话”的缓和信号,一边不断强化军事威慑。10月访问以色列期间,特朗普曾在议会演讲中表示:“当伊朗准备好了,美国随时愿意与其达成新协议。”他还称自己“始终向伊朗伸出了合作与友谊之手”。
![]()
23. 然而在10月27日的白宫新闻发布会上,特朗普却转而发出严厉警告:一旦情报显示伊朗具备将铀浓缩至军用水平的能力,美国将“毫不犹豫”地发动新一轮精确打击。
24. 他在社交平台上公开驳斥哈梅内伊此前所称“伊朗取得胜利”的言论为“彻头彻尾的谎言”,并透露自己原本正着手推进解除对伊制裁的相关程序,但因哈梅内伊的最新发言而立即叫停。
25. 这种“软硬兼施”的策略并未促使伊朗让步,反而在国内激起更强烈的反美浪潮。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分析认为,美国的威胁既是针对伊朗的战略压制,也是对以色列国内安全忧虑的政治安抚。
![]()
26. 伊朗国家电视台播出的烈士追悼仪式画面中,现场民众齐声高喊“绝不妥协、绝不投降,誓与美国战斗到底”的口号,正是这种民族情绪的真实写照。
27. 目前看来,美伊重启谈判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双方核心诉求陷入无法调和的死循环。伊朗坚持“美军必须先撤”,而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存在是其全球战略布局的关键支点,特朗普政府不可能轻易放弃。
28. 美方要求伊朗彻底放弃铀浓缩能力,而这恰恰触及伊朗国家尊严与技术自主的核心底线。阿拉格齐早已斩钉截铁地声明:伊斯兰共和国永远不会放弃其合法的铀浓缩权利。
![]()
29. 国际调解努力亦陷入停滞。伊朗曾提出在多边框架下举行会谈,邀请英国、法国、德国及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共同参与,但遭到美国断然拒绝,华盛顿仅接受通过中间人进行信息交换。
30. 国际原子能机构负责人格罗西的判断更凸显现实复杂性——即便伊朗核设施遭受重创,凭借其现有技术储备与工业体系,极有可能在数月内重新启动铀浓缩活动。这一观点与特朗普宣称“伊朗核能力已被彻底摧毁”形成鲜明对比。
31. 更值得警惕的是,区域连锁反应正在持续发酵。伊朗始终拒绝与以色列实现关系正常化,并长期支持多个反对以色列的武装组织。而以色列对伊朗核进展的担忧从未减弱。6月的军事冲突已证明,以伊对抗极易升级并拖入美国卷入其中。
![]()
32. 海湾阿拉伯国家虽对伊朗导弹袭击行为表示谴责,但未采取实质性制裁或联合行动,这种谨慎观望的态度使地区权力格局更加错综复杂。
33. 对伊朗而言,加速核设施重建不仅是对美军打击的回应,更是提升地区话语权的重要战略筹码;对特朗普政府来说,既要遏制伊朗核扩散风险,又要避免陷入长期战争泥潭,政策操作空间正日益收窄。
34. 此次博弈的最终走向,不仅取决于美伊两国的战略抉择,更将深刻影响整个中东的地缘稳定格局。伊朗划定的“红线”清晰且不容退让,美国的威慑与试探仍在继续。五轮谈判的终结并非终点,而是长期战略对峙的新起点。
![]()
35. 美军是否会从中东全面撤出?伊朗核设施重建将引发怎样的区域连锁反应?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将在未来几个月逐步浮现。
36. 但可以确定的是,只要根本分歧得不到解决,中东的持久和平就难以实现。这场围绕“撤军”与“核权”的较量,仍将持续牵动全球政治神经,成为21世纪最具危险性的地缘热点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