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刻板印象中,一个“标准”的创业者画像,几乎是为E人(外向者)量身定制的:
他们精力充沛,八面玲珑,是天生的资源整合者。他们能在酒桌上谈下合作,在电梯里完成融资(Pitch),他们擅长搭建平台、拓展人脉。长期以来,我们都默认,创业这场游戏,E人天生就握着更好的牌。
![]()
然而,一份来自青山资本的年终研究报告,在调研了数百位优秀创业者后,却得出了一个颠覆性的结论:
在当今的创业者中,I人(内向者)的占比反而更多。
这个反直觉的数据,绝非偶然。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时代变迁:那个依靠“关系”和“资源”的创业时代正在落幕,一个依靠“产品”和“技术”的新时代已经到来。
而在这场新游戏中,I人的“深度思考”能力,正成为比E人的“社交整合”能力更稀缺、更核心的优势。
1. 创业模式的迁徙:从“资源型”到“产品型”
![]()
要理解I人为何崛起,首先要看创业的“战场”变了。
过去的创业(E人优势区):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创业的主流模式是“资源整合型”或“平台搭建型”。在这种模式下,一个创业者能否快速结识各行各业的人,将资金、人才、渠道等资源汇聚到一起,是项目能否启动的关键。
E人(外向者)凭借其出色的社交能力和对外活动的兴奋感,在这种模式下如鱼得水。
现在的创业(I人优势区):
但近十年来,尤其是随着AI、SaaS、TMT等领域的爆发,创业模式已经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我们进入了一个“产品核心型”和“技术驱动型”的时代。
在当下的竞争中,一个产品是否足够创新、逻辑是否足够完善、技术壁垒是否足够高,远比创始人“认识多少人”更重要。
2. I人的“超级武器”:深度思考与专注
![]()
在“技术驱动”的新战场上,I人的“劣势”瞬间翻转为“优势”。
报告明确指出,I人(内向者)的优势在于**“深度思考”**。
当E人忙于在外部活动中获取能量时,I人(尤其是ITP/ITJ型)正在安静地积蓄能量。他们能“静下心来攻克技术壁垒,完善产品逻辑,打造出高质量且具有创新性的产品”。
在“产品为王”的时代,这种能对产品功能、用户体验的每一个触点进行深入思考和剖析的能力,成为了一种核心竞争力。资本和市场,也开始对I型创业者更加友好。
3. “低迎合性社会”的助推
![]()
I人创业者的崛起,也离不开社会大环境的“助攻”。
正如该报告中提到的,我们正全面进入一个**“低迎合性社会”**。
- 职场规则的改变:
- “酒桌文化”和“人情世故”正在被“数据考核”和“专业能力”所取代。企业必须讲分工、拼效率。
- 协作需求的降低:
- AI和协同工具的进步,让“面对面交流”的需求大幅降低。
这种变化意味着,I人不再需要“伪装”成E人去迎合一套旧的商业规则。他们不再需要把宝贵的精力浪费在“无效社交”上,而是可以100%地专注于他们最擅长的事情——打磨产品。
结语:时代选择了I人
E人(外向者)的资源整合能力在创业中依然重要,但它已不再是“唯一解”。
“I人创业者”的崛起,不是一个偶然的数据波动,它是一个清晰的信号:
一个依靠“关系”和“酒桌”的商业时代正在过去,一个依靠“产品”和“逻辑”的新商业时代正在到来。
在这个新时代里,那个能安静坐下来、深度思考、打磨产品的人,正在成为最稀缺的领袖。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